本课将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运动,带动小车运动,探究并理解“弹力”概念。
探索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先让学生体验橡皮筋拉伸再放开的感觉,孩子们感受到一股力量,并且对比没拉开和拉开了以及放手后橡皮筋的状态是怎么变化的,从而引出弹力一词。然后思考怎样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并猜测橡皮筋绕的圈数和小车的运动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普遍都认为是圈数越多距离越远,因此采用实验的方式证明。
在第一个班级时,未考虑场地问题。因为教室桌面长度有限,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然后就决定走出教室去测量。还有一点就是,应该在准备橡皮筋时用两个套在一起,因为过程中经常出现橡皮筋断裂的情况。因此,在准备材料时也应该考虑周全。因此,借用橡皮筋断裂的情况来反问缠绕的圈数是不是越多越好,因此,可以借用这种情况通过数据证明,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另外再结合拓展部分用橡皮筋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的实验再次体会橡皮筋能产生不同大小的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