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肘、肩、颈、背、腰疼痛的疗效是非常好的……在手背第四、五指指缝间,指掌关节凹陷中,俯掌轻握拳取穴。
[操作方法]:
毫针针刺法。
取一侧液门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顺掌骨间隙刺0.5-1寸深。左右捻转数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如10分钟效果不好,可加刺对侧液门穴。一般留针15-30分钟。
[释义]:液门,又作'掖门'、'腋门',为手少阳三焦之荥穴,其位置在小指和次指间凹陷中,小指次指之间,开合如'腋'如'门',所以称为液门。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颈、肩、背痛等症。尤其对上焦、中焦壅热引起的头面、五官、咽喉等疾患更为适宜。液门穴为手少阳经之荥穴,'主身热',阳经之荥穴属水,则壮水可以制火故可治'身热'之证,包括了外感发热及火热壅盛之证。此外,液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导出焉',液门穴又为阳经之精液、血津出入之门,汗、尿、唾液皆液也,刺之有促其液出(发汗)之意也。《针灸甲乙经》载治'热病汗不出'、'风寒热',《备急于金方》提出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等,说明本穴具有散风清热发汗解表的作用,故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液门透中渚”针刺法的临证应用:疏通少阳经气功效卓著,主治三焦热证效果明显,常作为治疗感冒、高热、热病汗不出、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耳痛、牙齿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项强筋急不舒等病证的针刺方法。施术时由液门穴进针,斜向上顺掌骨间隙朝中渚穴深刺,不断行针使针感向上传递。本法一针贯通荥输二穴,具有取穴少、刺法精、感应强、操作简易、应用安全、即时效果明显和一次性治愈率高的特点,值得在针灸临证中推广应用。
附:液门,董氏奇穴名三叉三
定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
取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镇痛,益肾利尿。
主治:头晕头昏、坐骨神经痛、长骨刺、腰酸、腰痛、肾盂炎、肾脏病水肿、重感冒。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
(1)三叉三穴入肾经,因此五行上属水,而视力减退的人,大都属于肾水较虚,因肝为木,主目,水能生木,故刺之通过滋肾水补肝木有滋肾益目之效,对眼睛帮助很大。
(2)三叉三穴下针后,亦可再加配腕顺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针法,更可加强效果。
液门(三叉三)主治:消除疲劳,感冒甚效,五官病要穴,眼皮沉重难睁(眼肌无力),喉痛甚效,耳鸣、中耳炎,上中焦壅热之症,各种头痛,颈部扭伤、落枕,肩痛,大腿疼痛,腰痛,胸肋痛,荨麻疹、皮炎止痒,恶心呕吐,偏痈患肢肿胀。
按语:《金针梅花诗抄》说本穴“一针四透古来稀”,事实上不只透穿或透过四穴,自液门进针透过中渚、后溪、少府,深针还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进针时在筋下贴骨进针,针达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气之所。可谓筋骨肉皆治,亦即风寒湿脾肝肾皆能治及。
又按全息分布律来看,本穴可谓眼耳口鼻区皆能透达,而为五官病之要穴。
本穴为三焦经荥水穴,三焦与肾间动气及免疫机能有关,且“荥俞主外经”,治疗感冒甚效。补肾之作用亦甚好。
三叉三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
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液门、中渚、后溪及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
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肉多处,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
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
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
本穴五脏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