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大气污染防治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是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热播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雾霾,对PM2.5普遍开始敏感起来。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的压力越来越大。笔者所在的河北省是“雾霾大省”,因为环卫京津,所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非常重。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有一项任务就是推广使用洁净型煤,以替代散煤,减少燃煤污染。笔者所在县在河北北部,北京的北面,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这里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全年能达到260多天,春夏秋三季的空气质量都在100以下,但一到取暖季数值立马升到100以上(轻度污染),所以燃煤污染是我们这里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政府下大力气推广洁净型煤,因为型煤燃烧热值高、硫排放低、挥发分排放低,如果老百姓真的都使用洁净型煤,那么我相信冬季的空气质量会有质的飞跃。可是,型煤的推广阻力非常大,老百姓基本不认,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价格问题,散煤现在每吨500到650元,而洁净型煤每吨1000元(成本在850到900元),价格几乎是散煤的二倍。面对这么大的价格差,老百姓肯定是选择散煤。因此,为了加大型煤推广,扩大型煤的使用范围,虽然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力非常有限,可是县政府依然决定对型给予每吨400元的补贴,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花每吨600元来购买型煤。这时就出现了型煤推广的悖论。
政府的初衷是推广型煤,扩大使用型煤使用范围,但随着型煤的推广,政府补贴越来越多,每吨型煤补贴400元,1万吨就是400万元,全县5万户居民,每户平均冬季用煤2吨,10万吨就需要补贴4000万元,最终将达到县财政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贫困县),但如果这时政府停止补贴,因为市场价格的因素,老百姓还是会选择原煤,所以说政府的补贴初衷和最终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由此,我们看到:
1、市场很伟大,人为的逆市场的行为会不出高额的成本。政府的补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种做法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决定它不可持续。
2、凡是都有成本。环保也是,想要干净的空气,成本就是要使用高级的能源,这时就要加重老百姓的生活支出。其实,型煤只是比较高级的能源,太阳能、电能、天然气这些清洁能源则是更高级的能源,成本会更高,电取暖是原煤取暖成本的3倍,天然气是原煤的6倍。所以,一个社会老百姓的收入不足以支付高成本的清洁能源,那么,环保只是妄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保的根本,需要的是增加底层民众的收入。
3、支出从哪里走不重要,从老百姓兜里支出,和以政府补贴的形式支出,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支出,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