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清朝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的历史佳话。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桐城的老家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一气之下飞奔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白其中含义,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道德经》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尽力照顾别人,自己也更为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张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后人以很大的影响。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死后配享太庙,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在他的心胸中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建成于清康熙年间
中纪委的网站也出现过“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名句。“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上。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国学小知识,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正善治国学书院”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