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了空闲的时间,每天都感觉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时间就跃过了一天的喜怒哀乐。以前规定自己一个月至少写一篇文章,断断续续坚持了两年,高中太过压抑无趣,总会找一些课外书来平静内心,安抚那一个时期特有的浮躁不安,写出的文字也离不开理想这些用烂了的词汇。上了大学我却特别怀念那些还能写出理想的日子,因为现在的我,真的太茫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理想就像一个梦,一个噩梦,空白的比雪还洁净,那种空虚让我对未来只有惶恐不安。看的书越来越少,写文章的欲望越来越小,写出的内容也越来越空洞乏味。
新一轮的高考如期而至,我才如梦初醒,过去已经一年了,还能想起自己备战的日子,每个人都在为那一天的到来做足了准备。曾经我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都来自于高考,我眼中最努力的人,就是最能拼命看书、做题的人,这样的努力,可以提高成绩,可以比别人更容易越过高考。这种付出和反馈之间的关系鲜明而直接,每个人都看得懂。上了大学我才发觉,努力再也没有这样的规律可循,很多时候,付出的努力并不能获得即时回馈,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收获。有时候我在想,在得到回馈的漫长途中,努力耗的人心灰意冷,很多人便浅尝辄止,但是是怎样的信念能一直坚持?我的信仰是什么?
仔细想想,我好像一直在一个又一个的起点上,一遍又一遍机械的实现目标。初中老师说中考是一个分水岭,过了中考,高中坦坦如平原。真是美好的欺骗。高中老师说,大学就像天堂,高考会将你们送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大学真的很轻松,轻松到我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写文章是我唯一能够坚持做的,每次读曾经的文字,我都很庆幸自己留下了那么多值得回忆的过去。每一阶段都有最独特的印记和只有属于那个时候的快乐,无法替代。我想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把全部希望都孤注一掷到未来的特定阶段,而对生活本来就应该有的乐趣视而不见。原来感觉再也熬不下去的时候也变成了故事。
曾经看到一条微博是这样的:“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个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也值得夸耀,那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有自怜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评价里有很多骂声,而我只是觉得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每个人努力的方式和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但我始终相信的是《青年文摘》里的一段话:最可贵的努力,是选定一个方向后,对那些没有即时回报的事,依然能付出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热情,最终结果也许不会让你孤独求败,但足以出类拔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