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江南少有的雷鸣电闪躁狂的大雨泼着,突然就想听CHOPIN,听他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喜欢CHOPIN作品的全部,不甚懂,但就是喜欢。喜欢他的Noctunes、Mazurkas、Polonaises、Piano Concertos、Waltzes ……。而这一部,是肖邦作品里我的最爱。
一整天,心绪流连,一切一切。
1、情陷肖邦
那一年,那个秋天,那个夜晚,听了一个故事,知道爱了,爱上肖邦。
个性中的柔情、幻想、单纯、脆弱、敏感以及内心的浪漫、激情和些许的躁动,犹如CHOPIN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决定了那个夜晚,必然沦陷于CHOPIN,而且之后的一生。
对于CHOPIN,无需浮语,那种理想化的抒情,那种非同于风花雪月,把捏得恰度的纯洁和浪漫的格调,深入骨髓,直达心底,所以爱上。
2、《The Pianist》
谈CHOPIN,于我,一定要谈看了N遍感动无数的那部电影《The Pianist》。这是著名导演Roman Polanski根据Szpilman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
非常喜欢《The Pianist》的这张海报,将电影诠释的淋漓尽致
片名:《钢琴家》《The Pianist》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编剧:罗纳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
主演: 艾德林恩·布洛迪(Adrien Brody)
片长:148分钟
所获奖项:2002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奖
200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对萧邦的音乐研悟颇深的朋友,在一同聆听萧邦的叙一时,给我描述着这部电影。
这是波兰裔著名导演Roman Polanski根据波兰著名钢琴家Szpilman的回忆录,以纪实的手法改编的电影。
为了生存,颠沛流离,逃避追捕、苟且偷生、尤如丧家之犬般在华沙废墟中无力地挣扎、撑捱、每时每刻都面临死亡的波兰著名钢琴家、犹太人Szpilman,饥寒交迫多日后,在苍凉空旷的废墟中像狗一样地寻找着食物,终于在一柜架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听罐头。
这是一个看过电影与一个没看过电影的人之间的讲堂。
讲到这里,我感觉到她情绪的波动,可是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场面,那是怎样的情绪。那钢琴家本已没有了生命的尊严,濒临绝望、木然的心如何面对这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罐头,我无从体会。
直到一遍又一遍沉迷这部电影、一遍又一遍地感悟主人公的内心时,我明了了这幅最残酷的画面,我懂了,我懂讲故事的那个人当时的哽咽、也懂了影片后面继续的战争和人性的撞击。
当钢琴家寻见罐头、兴奋地拾起时,一个德军进入了这间公寓废墟,极度恐惧的钢琴家拖着摔跛的腿连滚带爬的奔向藏身的阁楼,万分惊恐到以为死到临头的他,还念念不忘紧抱那听罐头。
可是楼下传来的是贝多芬的Moonlight sonata,是进来的德国军官弹奏的,他将这段音乐弹得清冷悠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一个纳粹侵略者用“月光”表述他内心深处对战争的迷茫、对人性复苏的回归。
德国军官走了,钢琴家又回到楼下,想办法要把那罐头打开、饥饿难忍的他急于吞下它。可是,罐头却滚落在地上,在钢琴家俯身去拾的时候,他看见了一双凛冽着寒光的皮鞋——那德国军官倚靠在楼梯的扶手旁,毫无表情地注视着钢琴家:
“what are u doing here?”
“oh…I want ….”
“ who are u?”
“I am…I am….”
“do u live here?”
“oh…….”
“do u work here?”
“no …no…”
“what do u do?”
“I am…… a pianist……”
钢琴家极度恐惧的回答着。
于是,为了证明所讲的是实话,这个瘦弱无助、惊魂未定的犹太人颤抖着坐到了自己熟悉的钢琴前,带着伤疤和冻疮的手放在黑白的琴键上,用无法预知死活的忐忑为纳粹军官演绎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当《第一叙事曲》开始的琶音缓缓奏出的时候,我相信不只是我和给我讲故事的那个人,所有看到这个片段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动容。
一个德国纳粹军官、一个波兰著名的钢琴家,用他们各自的音乐家:贝多芬和萧邦,展开了人性的对话,也是主权与侵略的对话。
那一刻,钢琴家弹指间流泻而出的乐曲,一如圣洁的灵光,催醒了人性中那份还没枯萎的善念,展现着湮没在战争废墟里的最高贵灵魂。
军官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位乞丐般的钢琴家,窗外的日光雾一般穿过窗子落在钢琴上。
后来,军官给钢琴家送来吃用,保护他,直到战后,钢琴家最后活着,可那个善良的军官却被俘在战俘营。
他曾乞求关押的士兵:我认识Szpilman,我救过他,但没人理会,一直担心他的命运,极大的可能会死掉。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战争真的没有赢家!
电影演绎着家国情怀,是关于战争和人性的撞击、是关于肖邦、关于贝多芬对人性中还没枯萎的那份善念的催醒。
电影中所展现的那场灭绝人性的灾难以及灾难面前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人性的光辉永存!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是波兰音乐家Wojciech Kilar配乐,同时还选录了七十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演绎的八段萧邦的乐章,更有弥足珍贵的Szpilman本人在1948年于波兰亲自演奏的萧邦Mazurka第17号第4段乐曲的历史录音。
3、艾德林恩·布洛迪(Adrien Brody)
《The Pianist》的主演:Adrien Brody 难以忘怀的是这双忧郁的眼睛,无可救药!
4、《Ballad No.1 in G Minor. Chopin, Op. 23》
在电影《The Pianist》中,Szpilman,在被德军军官发现后,讲自己是钢琴家,给他弹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的精彩片段,整段弹奏都是Adrien Brody 的无替身表演。出色的表演使他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钢琴曲则是波兰当代著名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演绎的。
肖邦的4部叙事曲,都被赋予了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突破了传统叙事曲式。
叙一听说是钢琴专业学生必会的曲子。用他们的话讲:是跌宕起伏的悲剧。
这首叙事曲,依据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支(Adam Mickiewicz)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以奏鸣曲式为结构。 全曲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
引子:
从g小调的和弦起缓慢前行,双手齐奏出一个庄严的曲调,是讲故事者的开场白,引领我们到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去。
呈示部:
第一主题: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余音袅袅的音调,有着孤独的柔美,好象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在拨动他的四弦琴。沉着而忧伤的旋律,像是叹息的声音,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以爱国思想来哺育在敌人营垒里长大的倭尔特。
连接部:第一、二主题之间的桥梁。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痉挛式的节奏,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并且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
第二主题:表现着:“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象一首优美的歌曲。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
结束部:第二主题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第一主题、连接部、第二主题、结束部,构成了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好象戏剧里的第一幕,揭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
展开部:
相当戏剧的第二幕,此刻,第一主题变得紧张而不稳定,不再是平静、安详的侃侃而谈,转而是热情激动的慷慨悲歌。
第二主题在第一主题的影响下,也变得刚毅威武,显示出英雄豪迈的气概。丰满的音率、浓密的和声,使这个主题从原有的温雅柔和,一越而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
“展开部的最后一个段落,是一簇不可遏制的音流。表现出神采飞扬的蓬勃气势。”
再现部:
奏鸣曲式的第三部分,相当于戏剧的最后一幕,表现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再现部的两个主题是倒装的,第二主题先出来,仍然是英姿焕发、威风凛凛的气概。直到结束部,激昂的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但这是暴风雨前的沉静。随之而来的第一主题,象在展开部中一样紧张不安,并直接引向暴风骤雨一般的尾声。
尾声:
出现了悲壮的朗诵性曲调和势如破竹的半音阶下行,一个戛然而止,此时,你会感受得到心都在抖,好象是对悲剧性命运的无情的判决。
电脑里音乐找了很久有mp3格式,可以插频,但我没听出是哪个版本,网上有齐默尔曼本人的视频版本,很好找,各位可以试试听,乐曲里、弹奏里、钢琴家的眼里,满满的祖国。
(文中第4段根据资料整理,资料出自网络,原网址失效)。
2021/08/11完稿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