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的障碍。在说话时,字音或字句有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表现,同时,讲话时多伴 有跺脚、摇头、拍腿、扮鬼脸或抽动的动作。患有口吃的儿童大多自卑、羞怯、退缩、孤独、不合群。这些儿童, 由于发音一呼吸器官细微的紧张性痉挛,导致语言的节律失调,产生口吃;由于口吃又产生心理紧张,在激动、 恐惧或情绪兴奋时口吃更为严重。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5 岁最为多见。患有口吃的儿童占一般儿童的1%一2%, 男女儿童发生率之比约为2.5:1。
有人根据口吃发生的年龄及其发展过程,将口吃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发展性语言不流畅。这种口吃最为多见,发生于1-5 岁,一般情况下5 岁以后可自行消失。
2.良性口吃。发生于3-11 岁,经过2 年或2 年以上可自行消失。
3.慢性口吃。这种口吃不能自行消失。
(二)形成原因 口吃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口吃是由于大脑左右两半球对语言的控制出现了矛盾;有人认为口吃是 一种强迫症症状,由过度紧张所致;有人认为口吃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学习,由于阳性或阴性增强的复杂影响所致 或者是语言与伴随语言而出现的情绪反应经过经典的条件反射的方式造成语流不畅和割裂;也有人认为,正常儿 童在语言发展中常会出现发音的重复问题,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即可使这种发音上的问题固定下来。儿童 的口吃常发生在急性的精神创伤(如火灾、地震、战争、父母离异、突然的强烈惊吓等)以后。另外,长期延续 性的不良心理刺激、教育不当、对口吃患者的模仿等都可导致口吃的产生。
(三)预防和治疗 由于口吃的形成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对口吃的预防和矫治可以从解除儿童的心理紧张入手。对于患有 口吃的儿童,要帮助他们消除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如周围人的嘲笑、模仿,家长或教师的责骂或过分矫 正。要避免让周围人过分注意他们的缺陷,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进行语言训练,增强自信心。4 岁以后的儿 童已经出现了对自己语言的意识,如果对其口吃现象施加心理压力,不但难以矫正其语言缺陷,还会对其人格的 发展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