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级 地理与旅游学院 李姗娜 潮声文学社
这不是第一次写秋了。
其实落笔之时也并无多少文思欲涌。
相反,气郁,只是想写点儿东西,又恰逢听了夏老师的讲座。由于对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文《故都的秋》入了迷,即使无多少阅历,并不知晓南方的秋是如何,但鉴于是一名合格的北方人,北方的秋,多多少少了解一些,自认为有些发言权,就想提笔一试,借鉴着,写一写前几日刚逝去的秋。 ————————————————————题记
我想写的秋,首先是与一个小庭院联系在一起的。每每回想,都能得一番独有趣味。
好久没能坐在院里静静晒会儿阳光了,犹记得儿时,未搬家的那阵儿,家里有一个四方庭院,母亲常设一些花草于中,我喜欢满院里奔跑。西面的墙壁上,攀附了一大片爬山虎,我对那东西一直怕得很,因为总觉得那一大片绿中,藏着不少恐怖生物,风若刮起来,是要吹出些东西来的,所以,我便离它远远的。可即便如此,我仍总觉得那里面的小虫小兽直勾勾地盯着我,随时欲吸我进去。而到了秋时,绿海统统变了黄,稀疏了,只留下勾连的枝,我就能放下心来,跑遍小庭院的每一个角落。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喜欢上一个东西也很简单,如此,我就喜欢上了秋。
四方庭院对应的就是四角天空,即便只有四角之大,也足够变幻。我甚爱秋时雨。因为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像样。灰沉沉的天空一来,刮阵儿凉风,便能利索地下落雨滴。每逢来雨,我会折一支大片的兰叶,将家里所有雨伞搬弄出来,撑开后围在一起,小小的身躯钻进去,然后在那方更小的天地里,把玩那一叶兰,虽仅一人,却甚是快活。秋雨缱绻,多情,会淅淅沥沥下好一阵。你可以试想,灰沉沉的天空下,有几张五颜六色的伞,包围着一个孩子,那孩子不时会撑起一个雨伞的角,悄悄望一眼灰空。待又一阵风吹来,云渐渐地被卷向西去,天开始放晴后,孩子在里面已经半睡过去,因为雨声实在温柔,催她入眠。等到将那些伞儿收起,孩子会抬头再看看天空,感到失望。那就是一个小小孩童初有忧郁之感的前身。而那些记忆,是全凭这秋承载下来的。
阴历的七月天,实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谓“已凉天气未寒时”也,因而民间对于七月的传说,故事之类,也特别的多。诗人本就善感,秋风惨淡,自然会发出感慨;而大多数的普通农民,也因在这收获的时节得了愉快安稳,便也会讴歌赞扬一番。儿时啊,姥姥是常给我讲故事的,在那些故事里,最有诗味的,该是牛郎织女的事情。姥姥说,阴历七月七,二人会乘着万千喜鹊搭成的桥,在银河之上相会。所以,小小的我,总会在那天,抬头仰望星空,希望能看到他们二人的相会。等后来,我长大,知道了那其实是古人们杜撰的神话,可依旧会在读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会心一笑,想起那些秋日的晚上,我对那片深蓝天空的无尽遐思。
所以说,北方的秋,蕴了极深的韵味,赋了极深的情谊,也总有办法让北国人儿感受的彻底。而我们,也恰好深爱着它。郁先生说若能留住北国的秋天,他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北国的秋着实用她特有的魅力,走进了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