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课两个字,你会有什么第一印象?正襟危坐地听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应该是很多人脑袋里冒出的第一个画面。
如果遇上个讲授超精彩的老师,你可能能集中注意力10分钟,10分钟后,小动作就开始了,朋友圈动态和抖音新视频估计分分钟就能把你从课堂上拉走。若遇上一个自我陶醉填鸭式的老师,那估计还没开始就会把你高昂倾听的脑袋一拳一拳打进课桌。
对于我们来说,似乎从小就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内心隐隐约约猜测应该有更符合人性的做法,或者有牛人可以做出那种特别“燃”特别有趣的课程,但就是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所以也被迫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改造。你教我学,学的效果和质量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作为培训行业的入门汉或者说门外汉,我啥基础都没,有的只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熊胆。我想挑战传统教培,并亟需有人能都帮助我解决这种困扰,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从传统培训1.0阶段晋升到体验式的2.0阶段。4月在上海,参加了一门课,课上我记忆最深的点就是老师设计的体验环节,学员可能记不住课堂说过的话,却一定记得体验过的内容。这种理念埋下了,但关于如何让学员以体验的方式学会知识点这个事儿还是困惑多多。
菜买好了,锅也洗了,还差点食谱。6月,去厦门买“食谱”——视觉引导!
视觉引导是啥?跟很多人一样,刚听到这四个字,我也猜不透这课到底怎么上,我是不是得具备一流画工才能参加课程,甚至有做餐饮的朋友给我留言:上完课回来,教我怎么摆盘......
这里面误会就大了,误会一:视觉引导是不是一定要很会画?
不一定,如果你会画,很好,比如班上就有两个设计师朋友,画工很牛。
这些都属于专业选手,对我们这种普通选手来说,只可远观不可……但如果你不会,别怕,画画也有套路的,只要会26个英文字母就可以handle。事实上,在两天的课程中,动笔画占的比例比较小,更多的是玩儿。
课前老师提醒我们最好穿裤子和平底鞋,已穿上迷笛裙准备正儿八经上课的我,赶紧回酒店换了短裤。到了培训的地方,入门有个调查,需要用贴纸贴上你对视觉的认知,视觉引导就从此刻开始。紧接着戴着厨师帽和身穿围裙很萌的雨鑫老师出现了,她用了一个很有仪式感又很有参与感的方式设计了入场,一个学员拿着一本书,另一名学员将手放在书上,互相认识以及说出课程期待。靠视觉打开了话匣子,也让大家之间的陌生感在仪式中慢慢消除,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借由入场,我们进行了分组,我们组5个小伙伴给自己取名“土笋冻”,既符合厦门特色又隐喻我们组都是极具内涵的牛人,咳咳。
关于视觉是不是要很会画这个误会在HOW环节老师引导我们找到了答案。比如用OUMZ怎么画一个灯泡,10几个人各自画出了二三十个不同版本的灯泡。再举个例子,怎么用OVU三个字母画人,大家也都画出了各种形态的小人,连老师都说厦门场脑洞大开。
学员永远是课堂的主体。
误会二:视觉引导是老师教学员学
在两天的学习中,我都没有察觉到教这个元素,最大的感受就是共创。
有一个环节叫做“对对碰”,通过身体的触碰以及抢答的方式,来说出传统教学和视觉引导的区别,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致,又借由游戏让记忆更加深刻。
有个环节叫“封神版”,在一个小人纸张上写下“期待、关注点、迁移应用、投入方式”,再通过限时两两交流的方式,增进认知。在过程中,我有个很深的感触,每个人都是宝藏,真正学习的过程不是跟老师学,而是跟伙伴学。过程中,我观察很多伙伴,发现他们都在闪闪发光。
还有一个环节叫五格纸,用了一张白纸,用笔划出五个部分,写下视觉是什么,然后顺时针传递给下一个人,每人在前人基础上思考,这就实现了不动身的思想交流。这种类型的交流还有好多,比如隐喻卡比如全脑思维训练游戏卡的使用,都用众创的方式找寻独属于我们的答案。
共创是一个学员找到答案的过程,而不是老师给予答案。
误会三:视觉引导就是单纯的很热闹。
不得不说,这个课是我上过最不正经的课,课上我们可以蹲着上,跑着上,如果你喜欢还可以躺着上,确实很热闹。但又不仅仅是热闹而已。
课程设计围绕着“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因材施教”这个课程逻辑展开。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人性为中心,课程除了要有嗨皮点,还要有落脚点,每个落脚点都落在如何实践上。老师也在环节设计中反复跟我们提到两个词“模型”,雨鑫老师金句:只有底层逻辑搞明白,呈现的课堂才不会仅仅只是“拼课”。戳中,我现在就是停留在“拼课阶段”。
把课堂教给学员,不仅解放了讲师,还能激发更大的可能性,未来的讲师不一定是领域的专家大牛,但一定是流程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