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作者: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是古代的江南名城,素以繁华富丽而盛名,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商业高度发达,自古繁华。晚唐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使府掌书记,他在扬州曾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篇。公元1176年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后,姜夔路过扬州,当他进入此城,满目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浓,号角声声只显悲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当年杜诗中曾这样描写扬州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题扬州禅智寺》诗:“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又《赠别》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这是一坐美丽繁华的城市,当时姜夔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踏上扬州路的。但是当他来到时所看到的却是满目的怆凉。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道,而今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当时的扬州已成一坐断垣残壁的破城。这里的人走的走,死的死,几乎已成一坐空城了。这是因为金兵多次南侵,烧杀掳掠,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了。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对战争是那样的恐惧,尤其讨厌淡论兵事。景况就是如此的萧条,而暮色又渐渐降临。而画角声声在苍凉的空城内回荡,是显得如此的凄凉,悲惨。
词的下阙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杜牧,他风流才俊,但即使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巨变,也没有诗情豪志了。接下来几句是这首词的精彩所在,因为巧妙地化用了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和“二十四桥月明中,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名诗句进一步衬托了扬州古城今非昔比的沧桑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和无奈。最后两句,名为写花,实是写人,红芍花依然开放但是却没有人去赏花了。这凸现了处于战乱中的人们的厌倦的毫无精彩的精神状态。战争不断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使活着的人也倍受折磨,是非常残酷的事件。
扬州自古繁华,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虽地处江北,但历史上总把她例入小江南的范畴。想当年,晚唐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曾几度进出扬州。而且在这里写下了关于扬州的诗篇。而姜夔来到扬州时已今非昔比了,繁华的扬州已变成为一片断井颓垣。眼前的景象使这位落魄江湖的才子产生了强烈的悲怆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在词中姜夔不露痕迹地化用了杜牧的几首写扬州的诗,今古强烈地对比。从而产生了无比的悲愤的感觉.
《扬州慢》是姜夔的成名作。此词一出在南宋的词坛上产生了轰动的效应。而且此时的姜夔正当青春年华,而在当时,范成大、辛弃疾、陆游等都已是词坛名人了,但姜夔的此词却让许多前辈对这个词界新手刮目相看了。
一曲《扬州慢》使他初露才华。而且使姜夔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但是却不能改变他落魄漂零的艰难人生。他继续在淮扬间游离。为衣食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