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逻辑自洽”、“信仰”是支撑人活着,或者说积极的活着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它们的天敌是“混乱”。
这么一解释,好像我们这辈子所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一边制造混乱,一遍与混乱对抗(对生活理解不同的人,混乱对于他的定义是也是不同的,对于每个纬度也同样不同)。制造混乱源于人性的某些因素,贪、懒等大家所说的人性之恶(我对此表示怀疑,只不过大家都这么说,我也暂时认可,也就把这些归位人性的负面吧);对抗混乱源于对美好的追求,一种平和的状态,一种安全感,一种存在感,一种成就感,可以这么理解。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正是想解决一种混乱——我的互联网工作混乱,一种很容易让你触到能力天花板的混乱。
按我的猜想,互联网人所得到的信息之杂是其他工作者的数倍。不管你是不是一个互联网人,你都能意识到,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在一个缺乏“匠心精神”,或者说匠心未满的行业,这种信息浮躁感凸显的更加明显。互联网红利让所有人垂涎,为了去匹配这个行业,你要尽可能的快,跟得上每个周期的热点,颗粒度甚至可以小到以天为单位,理解、吸收和复盘的时间被压缩,很难做到“以小见大”。
我并不是否认“快”这样一个形容词,而是我觉得“快”无法匹配我现在这个状态,持续的内耗我的精力。我尝试的进行了归因,[学生团队在校园工作时个人的目标都比较分散(考研、出国、工作、or.....),推进事情效率很低,且容易受某些title影响无法正视自己的缺陷,思考频率降低。所以在大学里做一件逻辑、框架基础扎实,遇到一个力往一处使的团队不容易。大一、大二、大三每一学年的成长太快,匹配自己的事情性质一直再变,这个部门、那个项目、这个地方实习、那个地方兼职,流动性极强,然而中国大学没有gap year,只能在流动的过程中吃力的思考一下自己认知系统的底层元素],一个值得依赖的公司是第一份工作的重要选择,它意味着你在一个[终于摆脱原生家庭的新阶段的开始,可以完全靠自己去实现真正的自己,不论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性格、经济,一切!]的阶段,相互陪伴和依赖,感性和理性上,相互索取和给予。
我的底层架构(决策系统被训练的次数还远远不够)不是那么的坚固,很快的去做一些事情,只会让我在完美和完成之间无限纠结。假如有一天我被训练的韧性十足,我应该会选择节奏之快的事物,越快意味着机会越多,我越稳我比别人收益(机会数*机会利用率)就会更多。
关于快和慢的概念,我还是要解释一下。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是哪个指标的快慢,而像是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你敢于沉下心思[try to know your game]。
这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在20岁这样世界观其实很脆弱的年纪,你的底层意识形态每天都在被所接触到的信息塑形,是波动的,是动乱的。紧接着,随着底盘变得脆弱,做事也就失去了自信、果断、坚毅的精神,然后也就是被说烂了的,为了寻求认同、寻求安稳磨平棱角。
为了能在互联网领域独立思考,我计划自上而下整合一下关于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顶层主要记录宏观理解,这部分注重本质,越简单越好,目的是能对互联网事物的发展规律、战略迭代有自己的理解;底层主要记录方法论,这部分注重积累和总结,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时,能有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执行规划。
持续迭代
1.0 2018.11
1.1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