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百花齐放,而其中最醒目的,莫过于牡丹。
如果说兰花、梅花象征着中国人对于高洁典雅的品德、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追求,海棠、牡丹则满足了中国人对于现世美好生活的所有向往。
没有什么比牡丹更能代表繁华、富贵了,在很多人的心里,牡丹就像唐朝一样,是繁华盛世的象征。
南北朝时期,人们便开始种植牡丹,并且以牡丹入画,最早的牡丹画便为南北朝画家杨子华所作,但此时,牡丹的名气远不如花形、花期都相近的芍药。事实上,牡丹还有一个别名“木芍药”,可见最初的时候,牡丹并不如芍药般为人们所关注、喜爱。
从初唐到中唐时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尤其是从贞观之治直至“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朝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人们对于花木等能够怡情养性的事物给予了比过去更多的关注,牡丹便因其姿态雍容、颜色艳丽、花香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
牡丹之所以能在唐朝声名鹊起,与唐诗的繁荣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历代专门写牡丹的四百多首诗词中,唐朝便多达一百四十余首。“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唯有牡丹真国色”,正是唐诗,将牡丹推上了“花中之王”的宝座,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美誉。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牡丹艳压群芳、美艳不可方物。皮日休的《牡丹》诗便给牡丹以“天下无双”的评价:“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罗隐则在《牡丹花》一诗中,将牡丹比喻为倾国倾城的美女:“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而白居易则直接将牡丹比喻为绝代佳人西施:“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名花如美人,最美的牡丹,当然只有最美的佳人才能配得上。所以,唐朝最有名的牡丹诗,当数李白的《清平乐》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名花倾国。名花是牡丹,倾国便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杨玉环。天宝三年,正是大唐最为繁华的时期,宠冠后宫的杨玉环,其雍容华贵,美艳无双,也只有牡丹方可比拟。李白的三首诗巧妙地将牡丹之美与杨玉环之美结合在一起,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色,浑然一体,再加上秾丽华美而又含蓄典雅的词语,将牡丹之国色天香、美人之婀娜风流刻画得淋漓尽致,堪称最有盛唐气象的牡丹诗。
从李白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当年的唐宫之中种了不少牡丹,牡丹花开时节,君主、后宫嫔妃、臣子同赏牡丹、写诗听曲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牡丹本为盛世花,点缀升平最宜她。而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则反映出了牡丹花开时,长安城里人们为看牡丹,倾城而出、万人空巷的盛况:“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牡丹芳》一诗里也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在唐朝,赏牡丹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则更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和炫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