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假道伐虢
话说晋国国内被骊姬搞得乱七八糟,但是在国外假道伐虢却赢得了一个满堂彩。
话说虞、虢二国都是公爵国,比齐国还高一个等级。
虢国我们在郑庄公那里讲过,跟郑庄公同为卿士。虢国有两个,一个为东虢,一个为西虢。东虢国君是虢仲,周文王的弟弟。西虢国君叫虢叔,也是周文王的弟弟。所以自然位高权重。这话还要从周文王的爷爷说起,太王有三个儿子。
长子,吴太伯
次子,吴仲雍
小子,季历,季历儿子就是周文王姬昌。
那么虢国祖先就是季历之子。
此时虢国的君主,叫做姬丑。
作为小国你就安安分分好了,结果姬丑也有做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曾经跟郑厉公平定王子颓事件。
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
曾经虢国攻晋,
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无众而后伐之,欲御我谁与,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战将饥。
晋献公要伐虢。
士蒍说:不可。为什么呢?骄兵之计。
虢公骄傲,如果引诱他来攻打我国,取得胜利。那么他就更加骄傲,这样他就会不修国政,抛弃他的百姓,没有百姓的支持,那么他就会失败。
樊皮叛王。
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
大夫樊皮背叛周王,公元前664年,周王命虢公攻打大夫樊皮,带兵生擒樊皮。
更神奇的是什么呢?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 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庄公三十二年》)
这一年,虢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神降临到虢国。
周王就很奇怪,就问内史。
内史说:”国家兴盛,神灵会降临。国家灭亡,神灵也会降临。“
周惠王就问怎么办呢?
内史说:”用相应的祭品来祭祀他。“
内史于是带着王命来到虢国,看到虢公要求神灵赐予土地。
回来说:”虢国要灭了,竟然听从神灵“
神灵一住还住上瘾了,住了六个月。
虢公派人祭祀。神灵答应赐给他土地。
”虢国要灭亡了,国家要兴起,都是听从百姓。国家要灭亡,才去听从神灵。虢国缺少德行,又怎么能得到土地呢?“
这段话好有意思,民众比神灵还靠谱。正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啊。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商朝的文物,因为商朝人笃信神灵。结果商朝灭亡了,周朝革命,他就很奇怪,既然商朝那么尊敬神灵,神灵怎么会灭亡商朝呢?
终于他想出了,因为商朝缺德,而我周朝有德行。所以我不仅天命所归,而且德行也很好。
所以虢公遇到神灵,大家都不以为然,这个人没有德行。神灵不会保佑他的。
所以公元前660年,
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舟之侨曰,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遂奔晋。
虢国打败犬戎,结果舟之侨说:”没有德行,越多胜利越会灭亡。“就跑到了晋国
公元前658年,献公对大臣们说:”当年曲沃代翼,虢国不帮我曲沃,却帮翼。又帮助隐匿公族,如果不诛灭他们,遗患无穷啊,怎么办?“
据《左传 僖公二年》记载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虞国和虢国唇齿相依,如果要灭虢国,必须灭掉虞国。那怎么办?
晋国大夫荀息把屈地的良马和垂棘贿赂虞国,借道灭虢。
晋献公说:”这是我国的宝物,我不愿意给。“
荀息说:”舍不住孩子套不住狼,况且只是暂时放在虞国,以后还可以抢过来。“
晋献公说:”宫之奇在那里,怎么办?“,宫子奇是虞国人,洞若观火之人。
荀息说:”这确实是个麻烦,但是宫子奇比较懦弱,不敢坚决进谏。而且他从小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不会听他的。“
于是派荀息借道。
对虞君说:”冀国无道,多次侵犯贵国。晋国已经攻打冀国,为了贵国。现在虢国无道,来侵犯我国,难道贵国不能卖个面子给晋国,让我假到灭了虢国吗?“
虞君答应了。并且请求先去攻打虢国。宫子奇劝阻,虞公不听。
这年,晋国和虞国一起出兵,灭亡了下阳。
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这一年,虢国失去了下阳,但是虢公打败戎狄。于是晋国的卜偃说:”虢国要灭亡了,灭亡下阳而不害怕,现在又立有战功,上天把虢公的镜子都夺取了,他一定轻视晋国,不爱惜百姓,不过五年,必然灭亡“
总感觉是晋国打舆论战。
公元前655年,这时候太子申生已经自杀。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晋国开始二次假道伐虢。
这个时候宫子奇劝谏,说:”虢国和虞国唇齿相依,如果虢国灭亡,虞国岂能保有?晋国的贪心越来越大,借给他一次已经是仁至义尽了,第二次绝不能给他。俗话说唇亡齿寒啊。“
虞公说:”晋国和我都姓姬,难道会害我吗?“
宫子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太王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官,在王室都有功勋,晋国都要灭虢。他会爱虞国吗?再说晋献公连桓叔、庄伯的子孙都杀,桓叔、庄伯有什么过错,都被杀了,不就是因为他们族大威逼献公吗?何况国与国的利害关系呢?“
虞公说:”我所用的祭祀品既丰盛,又洁净,神会保护我的。“
宫子奇说:”神灵只会保佑有德行之人,现在国君你为了自己的利益攻灭虢国,为虎作伥,你还指望神灵保佑你。“
虞公不听,借道给晋国,宫子奇带着他的族人跑了。
八月晋国包围上阳,占卜,问能不能成功。
卜人说:”能“
”什么时候?“
”大概在九月末、十月初“
冬季十二月初一,晋国灭了虢国。虢公姬丑逃奔到惊师。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灭亡虞国,晋人抓住虞公和大夫井伯(百里奚)。百里奚后来成为秦穆公的重臣,为秦霸西戎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后这个荀息把当年贿赂的马签过来,晋献公大笑说:”我这匹是匹好马,就是老了些“
这个案例,被写入《三十六计》中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三十六计 假道伐虢》)
夹在敌我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人胁迫他归顺时,我方应该去援助他。
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人失水,如果一个会游泳的人去救他,他会死死攥住游泳的人。此时如果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受难者难道不会接受吗?
比如现在一个国家要灭亡了,另一个国家说我可以帮你,前提是我派人跟你一起治理国家怎么样?这个国家如果放在平时肯定不会答应,但是此时可能就会答应。重要的就是把我方势力渗入进去。
但是你要渗入,就给你渗入吗?于是《三十六计》说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跟他说,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抓住时机。时机是什么?危急存亡之秋。
如果小国周围强邻环伺,国家都要灭亡之时,如果一方提出可以帮你,一般就会饮鸩止渴。
此次,晋献公能够分化虢国和虞国,并非两个国家处于这个时机。那怎么办?
制造时机。其实这个时机不要把它看浅了,实际上这个时机的目的是将我方势力渗入进去,只要能做到就行。只不过《三十六计》作者看透了一点,就是危急存亡之秋是最容易渗入的。
所谓渗入,就是假道。
晋献公给虞国金银财宝,目的就是降低虞公的戒备心,将自己的势力渗入进去。并且可以发现第一回晋献公没有什么其他动作,也是为了降低他的戒备心。
那么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种情况下:如果两个敌人,一方为强,一方为弱(或者都弱,两方都强,视乎自己力量使用)。则我方应该调起两方矛盾,制造时机,渗入我方势力。
第二种情况下:在敌人危急存亡之秋,应该积极渗入我方势力
此计命门在于,不能让对方看透意图,即使看透,对方也不能改变。
比如一个男生要追女生,如果女生刚好失恋,就应该积极渗入自己的存在。这样就可以假道伐虢,追到女生了。
当年我们要指出一点,虞国灭亡直接原因确实是假道伐虢之计,而根本原因是一个国家不思进取,就会被灭。
6、齐楚争霸
话说齐桓公存邢救卫之举赢得了诸侯们一片称赞,但是齐桓公和管仲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对齐桓公的霸业构成最大挑战的不是狄人,而是日益强大的楚国。
我们讲过楚国在楚武王、楚文王两代君主的领导下,日益强盛。
楚武王时期主要目标是攻打汉阳诸姬的最重要的诸侯国,随国。
一来随国封锁了楚国北向的道路。
二来随地有丰富的铜矿,对于春秋时期虽然铁器已经出现,但是还不是很普遍,兵器的材料大多是以铜为主,所以谁的铜多,这个兵器锻造就更精锐。
楚武王两次伐随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归结于楚国兵器落后。
楚文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攻灭北方的国家。灭了申国、邓国、绞国、息国、蔡国,基本扫清楚国西向、东向,北向的道路,将楚国的势力插入中原腹地。又控制南阳盆地,北向道路打通。
楚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成王即位。楚成王的搭档叫子文,又叫斗谷于菟。
斗谷于菟什么意思呢?谷就是抚养之意。于菟就是老虎之意。那么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姓斗的人,他被老虎所抚养。
据说有个这么一个故事,据《左传 宣公四年》记载
初,若敖娶于䢵,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邧,淫于邧子之女,生子文焉,邧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邧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命之曰斗谷于菟
说楚国国君若敖在云梦娶了一个人,生了儿子斗伯比,若敖卒。斗伯比就跟他妈一起在邧国生活。斗伯比跟邧子之女交合,生了一个孩子,结果女孩他母亲,把孩子丢到湖水中。老虎养育了这个孩子,有一天邧子,也就是孩子的外公打猎,看到老虎抚养着一个孩子。心中十分害怕,于是急急忙忙回家,跟夫人说起这事情。夫人说这是我们的外孙啊。于是重新抚养,楚国人说这个孩子被老虎抚养,于是叫斗谷于菟。
甭管这个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不寻常。
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
那为什么非要打郑国呢?
齐方图伯,楚亦浸强,北伐不已。陈、蔡、郑、许,适当其冲,郑之要害,尤在所先。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窥中国。故郑者,齐、楚必争之地也。
公元前659年,齐桓公刚刚处理完卫国和邢国之事,楚国大举北来,攻打郑国。郑文公因为是齐桓公小弟,就跟齐桓公商量。这一年,鲁国、齐国、宋国、郑国、曹国、邾国结盟,谋划如何对付楚国。
那咋办呢?
我们讲中原国家对付楚国,其实很麻烦,因为你要打楚国,你就要越过淮河,甚至越过长江。第二年,齐桓公笼络江国、黄国,矛头直指楚国。
这一年,楚国北向攻郑,把郑国聃伯囚禁。
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
冬,楚人伐郑,斗章囚郑聃伯。
第二年,公元前655年,齐国、宋国、江国、黄国会盟,谋划攻楚。
齐国重新跟鲁国处好关系,鲁国公子友参加盟会。
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但是开了这么多会,远水救不了近火啊。现在郑国承受着楚国的猛烈攻势。
于是郑文公决定求和算了,大臣孔叔不答应。
说:”现在齐国为我们跑动跑西,如果你背弃了他,以后楚国又来攻打我国,还有谁能救我?“
郑文公一看,怎么办?等呗。
但是确实中原国家集合起来,楚国有点慌了。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齐桓公定下方针,攻打蔡国。
为什么打蔡国?从楚国看,蔡国是北向进入中原一条通道,必须攻下蔡国。从齐桓公看,蔡国如果是楚国的势力范围,那么相当于在中原国家安插一个定时炸弹。
其实蔡国的重要性,不是现在才认识的,我们曾经讲过郑庄公开始害怕楚国,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郑庄公为什么跟蔡国会盟,他清楚认识到,蔡国对于楚国非常重要。
那借口是什么呢?借口很搞笑。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齐桓公同学这年娶了一个小老婆,蔡国的公主。这天,蔡国这位公主年轻好玩,就跟齐桓公乘舟。乘舟就乘舟呗,结果小女孩觉得,这个不好玩。在湖中心,用手摇着小舟,把齐桓公荡得都吐了。叫她不要荡了,她哪里听,荡着更起劲了。
回家以后,齐桓公十分生气,叫她回娘家好好反省。结国蔡侯一看妹妹跑回来,一问,是个这种事情。那我得把妹妹嫁出去了,如果齐桓公不来领,就放在家里也不好看。
但是齐桓公真的是喜欢这个女孩,一听,什么,女孩被蔡侯嫁出去了。我齐桓公的脸往哪放。
于是,齐桓公就以此为借口,率领中原联合国军(鲁、齐、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雄赳赳气昂昂,南侵。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齐桓公很快攻下来蔡国。他一攻下了蔡国,楚国不干了,先祖辛辛苦苦地打下来的江山,被你夺了就夺了?
于是楚成王派使节问:”请问齐侯,我楚国招你惹你了,我们两国风马牛不相及也。“
什么叫风马牛不相及呢?两种说法。
其一、指马、牛走失了,也不会遇到
其二、两个动物发情,也不可能遇到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说:”诶,我还跟你算算这笔账。当年周天子给我齐国权力讨伐不义之国,其中包括五等诸侯,九州伯长。甭说你是个小小子爵,就算你是公爵我也照讨伐不误。你不给周天子滤酒之器,导致周王的祭祀更不上,我就来问问你这件事情怎么办?而且当年周昭王巡游云梦,结果没有回来,你说说怎么回事?“
管仲说的这个话,是非常有玄机的。
其一、为什么用进贡之事质问,你完全可以用你楚子狂妄,竟妄称王号,是对天子大不敬,你知道吗?
其二、为什么说周昭王巡游云梦,没有回来。而不是说当你你们竟然谋害周昭王。
这就是管仲这个人聪明的地方。
如果用楚国自尊王号,那就是大不敬之罪,后果只有一个灭了楚国。但是能灭掉吗?如果说了,没后路了。但是用进贡之事,一来震慑楚国,二又给楚国有后路。
第二点也是如此,如果用谋害天子,那不用什么解释,直接干掉,就行了。
一定要明白,这次南侵,目的不是让楚国屈服,这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是你楚国不来骚扰我们中原国家,可能这点目标也没法达成。最次最次,目标定成把蔡国从楚国附庸分离开来,并且要求楚国不打郑国。所以话不能说绝了。
楚国使节也知道啊,于是说:”进贡之事,确实是我楚国无礼,补上,补上。但是周昭王那件事情,我楚国也不知道为什么啊。要不你问问汉水之神。“
但是楚国使者也不是吃素的,非常巧妙的化解了。
齐桓公见楚国不肯服罪,于是继续南侵,在陉地驻扎。但是如果你真的要攻楚,那必须是持久战。地形根本不适合中原国家攻战。
这年夏天,楚国派屈完谈判,
齐国退到召陵。
接着召开了齐桓公军队阅兵仪式。齐桓公把八国联军军队展示给屈完,看看,这些军队,天下谁能抵挡。
齐桓公说:”其实,这些诸侯并不是为了我而战。只不过我们中原国家,彼此和睦,你楚国与我们一起友好怎么样?“
其实这句话,也就承认楚国的地位,所以说,地位要用实力来换取。那么楚国听到这种话,什么反应?如果铁了心干,那么八个国家,楚国有没有能力抵抗,是个问题?
屈完说:”齐侯为我国社稷求福,忍辱跟我君同好,我想我君应该会答应。“
但是这绝不是意味,楚国势力下降,恰恰相反,这是楚国实力上升,被中原国家认可的表现。
齐桓公说:”你看这军队,何人能抵抗?“
屈完说:”若齐侯以德服人,那么天下何人不归附齐国。但是你如果想用武力征服楚国,楚国就算血战到底,也会驱逐你们诸侯国。你们虽然军队多,但是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况且你们长途奔袭,粮草一定供应不足吧,楚地广阔,你能打下多少?“
可以讲屈完的话,说的极好。你不是说你们中原国家文明程度比我高吗?如果你想用野蛮来征服,那么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于是齐楚签订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这次召陵之盟,好像齐楚除了打嘴仗,一场战役都没有打。但是这场会盟意义非凡,楚国的地位开始被承认。况且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好状态。
但是我们讲,春秋时期,楚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中原国家只能被动应战,很难主动出击。所以如果齐桓公把目标定位于让楚国屈服,那绝对做不到。
但是让蔡国屈服,把楚国的北向之路切断,那么这次会盟还算及格。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 僖公四年》)
7、欺诈联军
话说联军和楚国,召陵之盟后,齐桓公也应该回国。但是怎么回国是个问题。
陈国大夫辕涛涂对郑国大夫申侯说:”我觉得联军就不要走陈、郑之间这条路,因为你也知道你们郑国刚刚打完仗,如果联军再来,我怕军需物资跟不上。要不让联军从东方直接走,一来可以震慑东夷,这不是很好吗?“
申侯说:”行“
于是辕涛涂就跑过来对齐桓公说:”这么着,我们往东边走怎么样?“
齐桓公说:”可以啊“
申侯转脸不认人,说:”齐侯,辕涛涂是不是告诉你往东边走。“
齐桓公说:”是啊,怎么了“
申侯说:”万万不行,因为大军已经非常疲敝,如果东方有敌人怎么办?不如取道陈、郑之间,两国给联军粮草供给,稳稳当当地回去,不好吗?“
齐桓公很高兴,都是大夫,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把辕涛涂抓起来。把虎牢之地就是当年武姜要郑庄公把制地给共叔段的那块地,给了申侯。
郑文公不愿意,但是齐国发话了,也不得不从。
这个故事,《史记》用了一个词,诈。
也就是陈国大夫骗齐桓公。那么骗了什么?
首先既然是联军,齐桓公又是联军领导人,你要商量也应该去找齐桓公,私下去找人商量,就增加一层危险。但是我们讲这无可厚非。
秋,伐陈,讨不忠也。
秋天,讨伐陈国,陈国不忠之罪。其实或许齐桓公知道其中内情,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齐桓公此时是霸业顶点,一来用陈国这件事,加强自己的权威。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
陈国求和,才放了辕涛涂。
但是这个郑国的申侯,作为一个小人自然下场不好。
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左传 僖公五年》)
陈国大夫辕涛涂怨恨郑国大夫申侯。申侯不是得到了虎牢之地吗?于是辕涛涂劝告申侯把城墙建的又高又大,这样才能让子孙铭记。于是就为申侯向诸侯请求筑起城墙,修筑的很美观。
接着在郑文公面前诬陷申侯,说申侯准备叛变了。郑文公本来就对虎牢丢失很不满,就坡下驴,猜忌申侯。
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干掉了申侯。那我们就问申侯如此聪明之人为什么会被骗?很简单,越聪明的人越会被骗,任何人只要情感冲昏理智,这个时候被骗的几率大大增大。现在申侯一来是虚荣心二来是贪心,怎么会不被骗。
8、许穆厚葬
齐桓公召陵之盟这一年,许国国君许穆公逝世。
我们曾经讲过许穆公夫人,许穆夫人是当年卫昭伯和宣姜的孩子。跟齐国还有点关系。齐桓公用这点关系,把原来是男爵的许穆公以侯爵的身份埋葬。
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当然《左传》讲,说因为许穆公为了天子之事而死,加封两等。公侯伯子男,就是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