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个话题“选择待在舒适圈是不上进吗?”成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最近两年,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章鼓动人们“跳出舒适圈”,导致了人们形成了“待在舒适圈=不上进”的错误认知。
他们坚信,待在舒适圈,人就废了,即将面对的就是社会的淘汰,被时代无情抛弃,唯有跳出舒适圈,历经痛苦,才能成事。这话看似有些道理,实际上只是无聊的废话给很多人做出了错误的引导。
任何人都有自主做选择的权利,同样任何人也要有承担选择带来结果的勇气。那些劝人们“离开舒适圈”的人不知是何目的?这样的毒鸡汤最好不要轻易喝,只有人告诉你要跳出舒适圈却没有任何人告诉你为何要跳出来。跳出舒适圈一定是理性思考后的行动。体制内的人同样也有很优秀的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保持终身学习成长的态度,未来一定不会差。
如果当初进入体制内的初心只是为了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随时时代的进步,体制内的工作慢慢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钱多事儿少的认知。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相信在任何岗位上的成就都是有限制的。所谓,初心不对,一切白费。
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同事,刚刚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保持着一定的兴奋度,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儿十足。不过,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凭着一股热情对待一份工作显然是不够的。不出两个月干劲儿没有了,工作敷衍、拖沓然后各种抱怨嫌弃工作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要脱离舒适圈。
一个入行仅有短短两个月的新人就自认为看透了一个行业未来的前景和发展态势,这人不是天才就一定是疯子。
舒适圈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所以又称为心理舒适区。当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对于目前的工作完全游刃有余,遇到各种情况都能够顺利解决,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舒适圈里了。要想达到这种水平,不仅需要刻意精进,还需要时间的复利。两个月、两年肯定不够。
正如演员黄小蕾所说:“哪有无缘无故的舒适,所谓舒适圈,分明是自己一砖一瓦拼死拼活筑起的港湾。如果你不顾死活,非要跳出去,那说明那个圈本来就不是舒适圈,顶多算个委曲求圈。”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
只有当你可以从容应对工作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时,才可以说自己是在舒适圈,舒适圈是最有安全感的;
当你在工作中面临困难的时候说明你需要学习了,处于学习圈并不会呢让自己觉得难受,事情仍在可控范围内;
当你跳入恐慌圈的时候,你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掌控范围会引发极大的不安和恐慌。
由此看来,跳出舒适圈,是反人性的行为。任何与人性对抗的努力,往往都是无效努力。比起跳出舒适圈,扩大舒适圈才是有效的成长路径。
图片
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不会轻易跳出舒适圈,因为那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当然如果说,在一个行业做了十几二十年经过理性慎重的思考做好了面对新机遇新困难的准备是完全可以向自己发起挑战的。不断超越自己也是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方式。
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边界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认识,不要轻易做出高风险的选择,规避风险是人的本性,任何违背人性的选择都是不可取的。
《认知觉醒》一书中,这样写到:“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圈的边缘。”只有不断拓展舒适圈的边缘,把擅长的领域不断扩大,将学习圈慢慢变成舒适圈,这样循序渐进的成长,是最有效且能持续的。
首先,我们可以在我们擅长的领域中打造一个舒适圈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在某个领域有了足够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后,你也形成了理性谨慎的思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们远离高风险的选择。
其次,我们也不能轻易满足现状不然很容易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我们需要不断扩展舒适圈的边缘让这个范围变得足够大,简单来说就是把学习圈变为舒适圈。
作家王欣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深有同感:
“最蠢的事,便是弃自己的优势不顾,拼命要去跟人拼短板,突然转行去跟内行人比专业——然而,这就是所谓的‘跳出舒适区’。
不要相信那些轻易让你跳出舒适圈的人,成天鼓捣你用焦虑挣钱的人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在如今这个不确定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
但千万不要随意听从别人的建议,盲目跳出舒适圈。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要有作为成年人理性的判断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