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课堂老师向提出一个问题,请全班同学举手回答,即便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也会有一片死寂。你可能知道答案,但就是不敢举手,不够坚信,怕同学们嘲讽,怕他们议论你。然而你在举手与不举手之间徘徊时候,已经有同学先下手了。他的回答是对的,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大部分同学的赞赏声中,你的内心不停地翻滚,不停地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不早些举手。你暗自下决心下次一定,但如明日复明日一样没完没了。
没事,我也经常这样。在徘徊中深陷泥沼,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很多时候都困于迈出这一步。
在疫情的网课期间,我呀选修了一门课叫计算机网络,因为自己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以选它对自己的专业会有些帮助。
但这门课很烦琐,其中有一个任务是自己完成一个作品,然后做一个ppt并直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过程,时限4分钟,很短。在我想混分数不想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老师发布了一个声明:挑战任务并非强制性要求,但没有完成两次该任务的同学平时分会受到影响。所以呢,所以我当然硬着头皮顶上去了。
虽说在一周之内完成,但我可能把这个任务看得太重了,因为要在全班同学面前露脸讲解,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加上所有知识都是需要自己摸索这种问题,我倍感烦躁,曾一度想退却。
我心想:有啥可稀罕的,大不了平时分受点影响,还怕你不成,真tm烦人。
其实我就是害怕在全班面前发言,尽管这次是直播式的,不会面对着所有人的面孔。从小面对别人时就会紧张,就会不自在。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齐刷刷地扑面而来。我总感觉他们在看我,在审视着我,我的眼神迷离涣散,总在逃离他们。上台讲解亦是如此,举手发言亦是如此。
我终于找到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答案:聚光灯效应。
我们真的太过于注重自己,自以为是宇宙的无限之王,凡事以你为中心。一种本看似非常自然的动作或者小问题,都会被我们无限放大,我们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甚至会认为街道上素不相识、未曾谋面的行人都在关注自己。
装逼成功的时候恨不得想让全世界知道,出糗的时候却又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现在已经有无数个实验证明:事实是,很多人不会注意到你,他们也有事情要做,即便注意到了,也会很快忘却。
简言之:我们常常在意别人的关注,久而久之,我们意淫之下的别人的关注已经远超实际上他们对我们的关注。所以很好的做法就是暗示自己“很卑微”,自己并不是那么的瞩目,那么的耀眼,就算出糗了,也暗示自己,他们不过是路过的行人,笑一笑就了之了。
那我们就正常的发言吧,出糗不必自责与羞愧,要想你是个普通人,出错很正常,即便他们笑话,几日之后也仅仅是变成脑中那道淡薄的轮廓,对你来说并不重要。没有出错,那就更好了,你已经从全班的沉默者中跳了出来,为自己抓住了一次表现自己,提升自己在班主任心中的形象的机会。
我们不可能做到永远的讨好,对于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们不用太过于在意负面的谩骂,而在意的更多是来自网上善意者的友好鼓舞与肯定。将自己从聚光灯中脱离出来,才能“不要脸”更多地把握那一次次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的机会,让你比那些仍在做与不做间来来回回走着的人们有更多的资本,让你不耻下问地学习知识,大胆地参加比赛。做到这些,最后你就会发现不经意间的自信就自内而外地地散发出来。
想了想,还是继续弄吧,我明白,即便我这次作品做得不好,那也无妨,至少平时分不会受影响,至少我展示了自己,踏出了怪圈,获得了进步。
很多时候,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往往是那个先出一步的人大多会获得成功。同时我也知道,我们大多数人也被聚光灯效应这种如同铁打的链条所束缚与羁绊,跨出的只有是一只脚。成功者具备的很多都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往往是认为自己是平凡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牛逼的。
好好暗示自己吧,毕竟不可能一下子就会变得不在意,要慢慢来。
真的,别让聚光灯效应挡你的成功之道,你做你的事,屏蔽噪声,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