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P55-58
1.SFBT治疗因素于晤谈中可能出现的阶段:
①前面阶段:一般就是弄清楚来访者想要什么?就是定位、定大方向,这个很重要。
中间阶段是与来访者探讨愿景实现了可能会是什么样,用具体化的技术详细的探讨,以及之前是否有实现过,即咨询前改变。
还有在这个困境中是怎么应对的?应对问题也是在探讨例外。
最后,后边阶段就是一小步行动:来访者能做点什么行动?以及正向反馈,做总结反馈,然后就结束这次咨询。
②后续咨询的前面阶段,就是首先先跟来访者确认有没有变化?这一周或者这一段时间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中间阶段是去对来访者的进展进行确认、强化。看怎么进展的,具体怎么来的,跟来访者的目标是不是相关的,接下来希望在哪些地方有更多变化,怎么做?
最后,在后续的这一次咨询的最后进行一个汇总。可以采用追踪问句,就是看看他做的怎么样,大概有什么变化?
2建构解别之道晤谈历程要素:共包括:
第一步就是确认知觉,
第二步发展愿景。
第三步型塑目标。
第四步探讨例外。
第五步正向反馈,
第六步后续晤谈,
这是整个的历程要素,我们要从整体来学。
3确认知觉永远是第一位的。并且要尊重当事人的知觉,还要转化当事人的知觉。
①现实定义: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叫现实。
治疗性的现实和晤谈室内现实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在做咨询的时候,来访者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他怎么想的,他怎么认为,怎么理解,准备怎么办,拥有什么等等。
这就是治疗性的现实,或者是咨询室内现实。
②生活现实就是指在生活中实际的发生的。
治疗性现实跟生活现实一样吗?
不一定,但是我们不去探究是不是一定是真的,我们要做的是相信来访者所说的,然后好好的去确认。因为我们没办法真正的去验证生活现实,那我们只能好好的去陪伴他,去确认治疗性的现实,也就是咨询室内的现实。
当事人对于自己与生活本来就有固定的看法,所以离开咨询室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改变,也可能他这样说好多都没有变化。
咨询师一定要继续稳得住,要给予接纳,慢慢的等待变化,而不要认为是来访者的阻抗。来访者有没有松动,一定是咨询师陪伴后才知道,所以咨询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4焦点解决最重要的是事之一就是探索肯定当事人的知觉。探索肯定当事人的知觉,这是主要事项之一。
知觉是什么意思?
知觉包括了来访者个人的想法、感觉、行为、经验等,这些都是知觉,
知觉详细包括:①当事人本人和困扰本质相关联之处。
咨询师要问来访者:是什么让你感觉这件事情对你是有困扰的呢?
②当事人已经尝试做一些什么来克服他们的困扰。
咨询师要问来访者:对于这件事,你是否已经有了哪些尝试呢?
③当事人想要在生活中有什么改变?
咨询师问当事人:你希望这件事情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④当事人已经做了什么处理,以及还没有做什么行动?
咨询师问当事人:对于这件事你已经做了哪些,是否有哪些是相对有效的呢?接下来还准备有哪些新的尝试吗?
也就是说,咨询师要把当事人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去看他的知觉。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5、SFBT认为,情绪是当事人知觉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情绪不会比当事人知觉的其他方面更重要,即不会比想法、态度、信念、过去行为等更重要。
SFBT把情绪视为人们生命中的核心,但不把情绪视为一种需要被修补的有问题的错误反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焦点认为人们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人都是会有情绪的。
并且从焦点解决的角度来看,有情绪的地方往往说明重要。说明这对当事人来说是重要的。这是比较有治疗意义的。但是焦点并不认为有情绪的地方都是有问题的。并且情绪很多时候是一种去确认当事人的知觉很方便的提醒,
比如说当事人在某个地方很焦虑,那说明这个地方可能就会对当事人很重要。我们要去探讨是什么让他感觉焦虑?以及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希望如何?他怎么看?咨询师都要去跟他做探讨,这就是在确认知觉。最终都是要聊出来来访者想要什么,他在乎什么,他拥有什么,他能做点什么。
之所以不把情绪单独给拉出来,因为其他的方面如果有所改变,那么当事人的情绪就会自动有好转。
比如当事人他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他拥有什么明白了,他能通过行动让现状有改变,那他的情绪当然就会有好转。
6什么叫知觉转移?
来访者最开始的直觉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到他哪里不好,哪有问题?
通过和咨询师的探讨,来访者开始能更多的去思考:他哪比较好?。他想要的是什么?从关注不想要的到关注想要的是什么,哪比较有优势,哪做的不错?从关注自己的劣势到关注自己的优势资源等等,这都是在做知觉转移的工作。
通过这样的工作,就会让当事人能有更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