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写下水文的不多,所以能领会到文章好坏的也不会太多吧。总要自己写下点儿什么,才能领悟这文字的含义和文中跳跃的感情。
想到了上学时期的故事。初二一次作文课上,收到老师发下来的作文本。满心期待地想看到老师为我写下的评语,但是却特别的失望。老师那次对我的作文评价不高,同学劝我不要伤心,这样的评语他见得多了。我很不理解的望着老师,估计是老师发现了我的目光,她对我说:“没事,以后会写好的。”
大学时间,我开始写自己心里的故事。一位同学指出了文字中的种种问题。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人物写的没有个性。我拿着文章找到教写作的老师看。老师说,感情在,其它的都是技巧。老师没有给我讲更多的关于作文的写作方法,她告诉我的是要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有感情的文字才是有温度的文字。对于大学有遗憾,是因为那时自己还没有长大。老师说过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了,有用。但是却一直在讨巧,知道了考点就背诵考点,写作课结束了,文章也就放到一边了,这就是惰性吧。
我工作了,当了老师,买了大量的关于写作的书。其实每一本都看的认真,每次看完都以为自己得了秘籍,从此作文课上就能给学生多说一点写作的技巧了。以后我的学生再也不会被人说,不懂写作了。但是写得仍然参差不齐,仍有同学在应付,仍有同学写的不认真,仍有百度一下抄袭的。
我开始写东西了,我知道学生的困难了。确切的说,当我开始自己写的时候,我才开始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要去写。
没有观察的写作,很难。因为我的办公桌临窗,所以总会在文章中写窗外操场上学生们的活动。有时,偌大的操场空无一人,那也是值得写的风景。我曾经对着大海在想,海面上有船那里一定有故事。海面上没有船,那大海就没有自己的故事了么。那些最明显的东西没有出现,那些隐含着的内容也是内容。原来,除了人和事情之外,环境和氛围也很重要。环境越逼真,故事越动听。
没有自信的写作,很难。小学时,宁可和别人一样写在路边捡到鸡蛋,也不会想到写写那鸡舍里下蛋的鸡。很简单的理由,写鸡太丢人。我们知道要写文章,要给老师看,却不曾有人告诉我们,那文章只是一个篮筐,最精彩的是文字之后的视野和感悟。我的同学们拿着鸡蛋,让老师表扬自己的拾金不昧,却忘记感谢那咯咯下蛋的母鸡。我们可以去写红军长征路上的的故事,却少于人去写身边老人的一日三餐。我们把目光聚焦了到课本,忘了现实。我们对作文诚惶诚恐,却放弃了对生活最基本的观察和尊重。
没有成就感的写作,很难。看到很多老师,不断在这个网站写下很多的东西,从心里替老师们高兴。为什么在这里老师们会越写越多呢,我想那是因为这里的读者多,这里的老师们热情,这里的老师真诚。这里就像是秦国的四方馆,人人都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写得好,有人点赞,写的不好路过就好。敢于亮出自己的内容,让别人评价。读者越多,越有成就感。我们的学生却少有这样的机会,可惜。
没有修改的写作,很难。我有同学在农村教学,屡屡抱怨说,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写四行批语。我很诧异,人数少点还好,若是在城市里动辄六七十人的班级,这样的批阅方式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也有领导把学生批改作文当成是老师的懒惰,真不明白这些不懂教育的人为什么可以这样口无遮拦的说话。小学就知道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确实写作了作文,但是写作了不是就写好了。房子盖了,没有屋顶,这样的房子仍没有弄完。作文是写了,但是问题没解决好之前,这个作文仍没有完成。学习修改,找到问题,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不清楚四行的评语,那些老师们是怎么写出来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写出来的。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心情,多看作文方面的书籍,是否还有心思多做点研究。
多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