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爸爸”这个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记忆中,老爸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不过十余天。然而在家的这十几天,我们之间除了一些基本的问候,剩下的就只有沉默。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小时候,同龄人每次在他爸回来后,都会有一大包好吃的吃着,好玩的玩着。除夕夜还有美丽的烟火玩着,而我就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羡慕着!于是我就觉得是不是我不够好,老爸才会这样对我!要是我的成绩优秀一点,老爸是不是就会更关心我一点?所以,我理所应当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亲戚朋友眼中的乖乖女。然而,我和老爸之间,还是一如既往地“陌生”。
初中时期,老师安排要给自己的爸爸写一封信,然后交给爸爸看。还清楚地记得对于那一封信,我反复地修改,以求所表达的意思更加精准;我反复地誊抄,以求书面更加整齐美观。把信交给老爸那天,我尽量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然后淡淡地说:“爸,这是老师让我写给你的信,你看看。”老爸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把信封翻来覆去看了好久。然后拿着信封悠悠地走进了房间,悠悠地坐下,悠悠地拆开了信封,拿出了信纸。短短的四五百字,他硬是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看完后又反复看了好几遍!我在一旁偷偷地看着,看的我心里毛毛的,亦带着点小激动,憧憬着个和老爸的关系会因为这封信有一丝改变。可是,理想再美好,终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2011年冬天,当时的我已经幸运地成为本地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老爸回来的第二天,没有任何征兆地说:“把你的成绩单给我看看。”我愣了好几秒,随即迅速地找出成绩单,递到了父亲手中。看完后,他跟我说了好一会话。那一刻,我发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在我所学的无数词语中,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这么多年来,我和老爸的关系终于有了零的突破。之后,我与老爸之间的电话多了。虽然每次的电话都只有简短的几分钟,但对于我来说,已是极大的满足。在高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和老爸通上一次电话。完了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并且浑身充满了激情与力量,这大概就是传说中“亲情的力量”吧!
现在,我和老爸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时不时还开起了玩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爸似乎依赖上我了。小时候,老爸是我所依赖的;现在,我成了老爸所依赖的。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那就让我这件“棉袄”,在往后的岁月中,温暖老爸的每一个冬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