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理解(understanding)才能在说明(explan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人的解释能力——艺术的表达和人文情怀的呈现,不可能超越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李克富
那次,我的一位来访者问我:老师,我和前男友的感情那么好,为什么最后却走向了分手的结局?
针对这个问题,我问了她一句:您和男友的感情真的那么好吗?
她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她们之间的感情有多好,而我那个时候却明白,她是在选择性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记忆是立足于当下需要对过去的事物进行的建构,同时社会记忆也是当下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域,各种力量都试图刻写有利于自已的社会记忆。
也就是说,我们记住的内容,很多与真相已相差太远,我们永远无法记住事情的真相,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我们所记住的,一定是我们想记住的。
一位女性,家庭生活幸福,这是最让她引以为傲的事情。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丈夫在外面竟然有了情人,而且已经长达三年的时间。丈夫给她写过的所有的情书,都给情人写过。
这位女性悲痛欲绝,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失望与愤怒。这个时候,她脑中浮现的都是丈夫之前的种种不好。
“他从来都不照顾家庭”
“他对孩子不闻不问”
“他是个自私自大狂”
当这些评价与之前她脑中的那些丈夫的好形成对比时,我们感受到的竟然是两个不同的人。
这就是记忆提取的选择性。我们当下发生了什么,记忆就会提取一部分来配合我们的想象,并对这个结论来进行建构。结论在前,建构在后,记忆只是起了一个证明的作用。
针对我的来访者,面质之后,我是这样进行说明、解释、修通的。
说明(explanantion):记忆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建构;
解释(interpretation),为了让我的解释更加具有说服力,我给她讲解了一个效应“蔡加尼克效应”,一个人对于未完成的事件,印象往往是深刻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记忆的提取方面出现了偏差。
第三步是修通。我问了她一个问题:您知道怎么打破这种记忆带给我们的错觉吗?
她不知道。而我的回答是:形成新的记忆。如果一个人对她的前任念念不忘,那就让她去重新认识前任,过去那个风流倜傥或者是柔弱纤细的人,恐怕早已经变成了大腹便便或是孙二娘了。
至此,我们再也没有了那超越现实的想象。心中想到的也只是“相见不如怀念”了。
当我对我的来访者说到此的时候,她笑了。至此,她已经修通了和前男友甜蜜的记忆,开始跟我讨论与前男友相处的种种不愉快了。
不同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同,而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直接决定着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解释程度。说明与解释之间,只是人与人理解的不同。而如何表达,便是老师的表达能力与人文情怀的体现。
记得在一次聚会中,一位朋友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我想做一件事情,可是老是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我该怎么办?
老师反问道:您结婚了?
这一问,我们心里对李老师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因为我的这个姐妹,四十几岁没有结婚。
老师解释道:一个人,还没有结婚,就想到可能会离婚,还没有生孩子,就想到了孩子养不活,您觉得这个人的思维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的姐妹的这个问题,我们内心深处都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就是解释不清楚。但是,老师用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这个姐妹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指了出来,实在是精辟,我的这位姐妹,听后不但明白并思考了很多,也没有感到尴尬和不安。
回到家,我对不合理认知重新复习了一遍。老师的表达方式与对这位姐妹的人文情怀,是建立在他对于不合理信念的深刻理解上。
是的,“说明”与“解释”的不同,只是我们“理解”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