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观察过去,让大我关注小我,试试会发现些什么……——题记
今年父亲他老人家已经67岁了。因为远嫁,我与他的见面,也只有寒暑假才有机会,甚至因为生娃和疫情影响,我有四年没有回老家,只能靠视频联系。
一说起我的父亲,我的脑子里就浮现出两个形象。一个是站在田野里的父亲,他长得黑瘦,形销骨立在黄昏的晚风中,疲惫地迎接放学回来的孩子。另一个是身体肥胖,步履蹒跚,吃力地站在我眼前,神色温和,头发花白的父亲。他笑眯眯地看着远方回来的女儿和外孙子女。
这两个形象代表着他艰苦的人生历程,青年时凭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庭,老年时还要牵挂不在身边的孩子。
还记得以前我问过父亲我们家族的历史,父亲讲,爷爷小的时候家里还有点钱。证据之一就是我的爷爷曾经被土匪抓走勒索钱财,后来又被赎了回来。因为爷爷是家中的独子,为了赎回他,家里花了一大笔钱,就变得没落了(但也因此建国后划分成分为贫农,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父亲还记得家族里有一个瘸爷爷做点小生意,卖炒花生仁儿维持生计。
父亲的学历是高中,在那个时候也是有文化的人了。父亲的成绩应该很不错。他在高中的劳动课上学会了木匠手艺。结婚成家后还自己打了几套家具。虽然一再被母亲嫌弃,但这家具也用了十多年。
父亲当时学的也是英语,前一阵儿还考察他外孙女某个英语单词的意思,着实让我感到新奇,因为父亲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英语单词。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还订阅了《农业知识》杂志,上面有修剪果树,种植农作物的知识。这也一度遭到母亲的嫌弃,她认为白花钱没什么用。他买的一些文艺杂志还被我妈铰了鞋样,有的当成夹鞋样的本子用了。父亲订阅的报纸也被母亲用来粘在破布外层打袼褙做鞋用。
因为当时上大学是推荐制,村里推荐了当官儿家的孩子,父亲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只好留在家里务农。
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来得比较晚,母亲结婚时已经二十四五岁,在那个年代是很晚的。母亲说嫁过来的时候,奶奶只分给一间很破的旁屋。奶奶有五个孩子,父亲是老大,家里的很多事情,奶奶都找父亲来做。就这样,父亲和母亲还是最终攒够了盖房子的钱,盖起了一座新房子分了家。
奶奶比较喜欢我的二叔,不喜欢我的父亲。记得他们盖新房子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模糊地记得当时父亲被气得要抓起农药瓶子喝药自杀,被母亲哭着拼命拦住,当时妹妹好像还不会走路,吓得坐在地上哭,哥哥也在哭,我已经被吓傻了,那个印象至今还留在我的心底。
后来家里养了牛,父亲和母亲在家里开起了豆腐作坊,做豆腐,买豆腐。有时刚压完豆腐,剩下的豆渣掺上水用来给牛喝。老牛慢悠悠地低头喝着豆渣水,空气里氤氲着豆浆的香气,有阳光暖暖地照在院子里……
父亲做的豆腐丝很好吃,因为太贵了,我们也很少有机会吃到,倒是碎掉不成形的豆腐丝可以尝上一口。
做好了豆腐,父亲就推着单车,敲着梆子走街串巷去买豆腐,经常是回到家时嗓子都嘶哑着。
再后来家里不做豆腐了,村子里准备引进蔬菜大棚的技术,需要两户来试种。我爸就和村里的另一户人家走上试种蔬菜大棚的道路。当时也没有先例,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可见父亲还是很有胆量,勇于挑战新事物的。
种大棚的前两年,我在上小学,我们学校的校长还专门联系父亲,想带学生到蔬菜大棚里参观,父亲痛快地答应了。当时的我领着同学去我家大棚里的时候,可自豪了。
大棚里种的是黄瓜,有很多长不大的黄瓜纽子就被掐下来,巧手的母亲用它来腌酱黄瓜,非常好吃。
记得那年村子里奖励父亲一块带钟表的牌匾,这块牌匾就被挂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上面写着“奖给蔬菜大棚带头户”。这块带钟表的牌匾家里也用了好多年。
自此父亲就连续几年都在种大棚。村人看到有利可图,也便纷纷来学。本来父亲是有机会做个技师,指导附近村子里种大棚的技术,因为担心母亲一个人家里忙不过来,父亲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后来兴起打工热,母亲也想让父亲去挣钱,但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留在了家里。
父亲还种过几年苹果树。春天的时候,满树的苹果花梨花杏花,别提有漂亮了。那一棵杏树,还是吃的杏落下的种子长出来的,等它结出果子的时候,又酸又涩,是不能吃的。因为这些苹果树,我认识了国光,红富士,嘎拉等品种。可惜,因为后来苹果不值钱,修剪打药又颇费精力,这些苹果树全被伐掉了。
父亲还是种大棚。这些年潮湿的大棚环境和过度的劳累让父亲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如今行走很不方便,父亲经常忍着疼痛,开着三轮车代步。
就这样,父亲和母亲凭着自己的勤劳,养大了我们兄妹三人。我们也很努力,都考上了大学,在那几年,别人都称赞我们家“一家有三个大学生”,在附近大部分村子都让孩子出去打工的大环境下,我们村出来好几个大学生。而在我们村子里,我家就出来三个。可见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但其中的酸辛只有我们才知晓。
有一段时间,家里实在是家徒四壁,父亲会叮嘱我们“都小心着点,家里没钱了”,让我们照顾好自己,不要生病或者出什么意外。为我们的健康着想,父亲常常说的是“多喝水”。一般别人家母亲该叮嘱的,在我家都是操心的父亲来叮嘱的。
如今父亲在老家帮带孙女,依旧关心着子女们的生活,牵挂着不在身边的两个女儿。
愿他老人家过得平安顺心!
写父亲的过程中,发现了队友的影子。家里操心多的那个人,提醒孩子们多喝水的那个人,想回老家祭奠他的奶奶却又不放心我们娘仨的那个人,都是队友。我应该是学习了母亲的样子,凡事不操心不负责,放弃了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害怕家里没钱的日子,心里没有底气,所以拼命努力。现在有些莫名的恐惧还留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