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邀请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在我要准备午饭的时候,儿子对好朋友讲:“我妈妈做饭一般,你就凑合吃一点吧。”我也马上对儿子好朋友讲:“中午在家凑合吃一点,晚上我带你俩出去吃饭。”
对于我的做菜水平我自己心知肚明,所以儿子在好朋友面前这么诟病我的做饭,我也没觉得很冒犯,只不过让我开始反思一件事情:一个人为什么长期做一件事情,却依旧做不好,即“熟练的无能”。
对于做饭,首先我是不排斥的,其次,我只要不出差,在家的时间就是全天做饭,最后,结婚后的12年时间,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做饭。只是,我可以很熟练的做完一餐饭,然而做出来的质量却永远都是差强人意,这里面就是犯了“熟练的无能”。
就如当年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特别努力,他可能起床比其他同学早,睡觉比别人晚,每天也都在兢兢业业的做题,然而出来的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他的努力都是表面的努力,其实是在犯懒,因为他更多是在刷同样的题目,在自己已经会的科目里持续努力。
反思下我这十多年的做饭生涯,我几乎都是在做着差不多同样的菜,而且也不总结每次做的经验和教训,看似这十多年都很辛苦,然而结果就是被儿子诟病做饭水平极其一般。
“熟练地无能”出现的原因就是“懒”,是一种表面努力实际犯懒的做法,那是一种假装的努力,最后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就如当时一位知名的教练在接管中国的球队之后,发现中国的球员特别喜欢按照固定的套路来做训练,而且训练的成绩也还不错,例如远距离投篮,训练的时候几乎都可以投中,然而,就是到了真实比赛时,就没法得到分数。这也是一种“熟练的无能”。
要想突破“熟练的无能”,就得让自己“勤快”起来,给自己找点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让我们可以“通过痛苦而获得快乐”。
例如著名的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他是生来就有游泳天赋,他不用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比别人游得好和快,但这样就有一个危险——他可能留在舒适区。
本来,菲尔普斯是可以停留在这样一个舒适区的,但是他的教练给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在训练中,教练悄悄给菲尔普斯制造各种麻烦,比如让他的泳镜进水,或者让他的鲨鱼皮衣服破掉,好让水灌得满满的,让菲尔普斯游不动等等。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菲尔普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路径,他逐渐培养出了另外一种对快乐的路径依赖:在麻烦出现的时候,他努力战胜麻烦获得的那种快乐,逐渐使他培养出了那种对于痛苦和不舒适的偏好。
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熟练的无能”这个舒适区中,会让我们的竞争优势降低,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压根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提升,当然最后就不会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如我如果持续按照现在的套路来做饭,那么等将来儿子真正长大了,他太太或者丈母娘如果做饭特别好,那么他也就不会想着回来吃我做的饭。
当然虽然因为做饭被儿子诟病这件事让我反思到“熟练的无能”,然而我现阶段没有动力去改变,因为从竞争优势而言,做饭不在我的关注范畴之内。
如果一件事是你安身立命之所在,那么就得随时警惕自己陷入“熟练的无能”,让自己不断突破过往的舒适区,进入有点“痛苦”的改变与成长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