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五月份开始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时至今日已经将近两月,书读的是断断续续,仍然没有读完,可是对曾国藩的认识却由原来的“卖国贼”“曾屠户”,到现在的一位清廉之士、晚清第一名臣。他身居庙堂之高,却三十年如一日地穿一套“官服”上朝;他尊处国相之府,却一日三餐一个小菜;他拥有荐人之权,却从不以私利为子孙谋。 人们对晚清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腐败无能、贪墨成风这样的整体认识上,可是如果我们从细处来看,还是不乏爱国志士和清廉之臣的,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从不贪图名利的曾国藩、左宗棠。那么,在那个污浊墨黑的大染缸里,曾国藩为何能保持清廉之身的呢?良好的家风。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曾玉屏)对子孙的教导有八宝“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即早起;勤扫庭院;祭祀祖先;善待亲族邻里,是无价之宝;读书;种菜;养鱼;饲猪),从小就受这“八宝”熏陶的曾国藩,早早地就养成了勤劳、节俭、孝考、仁和的品性,而这些品性是他为官之后,能够恪守公法,持守清廉的根本。自身的修养。曾国藩自幼研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深悟“慎独”的道理。在求学期间,他为了“修炼”曾闭关打坐,有时一天不吃不喝,忏悔内心的杂念、私欲。他曾说“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正是他每日以孔孟这样的圣人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戒欲”这样的戒律来规范自己,才使他能够见材而不起贪念,见利不欲自有,见名而能够自守。高远的传承。曾国藩深读史书,懂得洁身自好的重要,更懂得教育子孙的重要。他有一句教育子女的著名语录:“子女有才,留给他们家产何用?子女无才,留给他们的家产再多又有何用?”他的语录语言质朴,但是包含了他为官务求清廉,教子务求长远的志向。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他曾引用管子的话“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人手概之”以此阐明自己对于后代的担忧,“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读了曾国藩,我不禁想起了东汉时的杨震,他的“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他不答应,说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历史跨越一千七百余年,但是那情景又是何等的相似。曾国藩被称为“中兴之臣”那是从他对清朝历史的功业角度来评价的,但如果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他却可以称为“中兴之子”,因为他继承了祖父的优良家风,开曾家“中举”之先河,然后曾家先后出现举人、秀才等二十余人。试想,没有他的带动,曾家可能还是那湖南长沙湘乡的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又怎能走出这样多的人才? 人常说,读书可以明智。我要说,读书可以明史,明史才可明智。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