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针对学习内容提出有效的问题。针对有效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教师要明确学习内容中哪些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解决,哪些问题两个学生交流基本就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放到小组内讨论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与组之间的质疑、补充,班级内集体讨论才能解决。需要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解决的问题才有纳入小组合作的必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需要参与合作的全过程,及时地针对学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予以必要的指导,提炼出每个小组合作成果的精髓。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至少要具备五个要素:培训组长,精选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习惯养成、目标明确;倾听汇报,活而不乱;评价到位,及时反馈。
精选组员,定期培训小组长。组员要精心安排,每个学习小组都需要有一个中心,也就是团队的引领者,小组长要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通过训练小组长,提高了小组长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安排发言顺序;“监督员”要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做好量化加分记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两次交流分享,一次是组内交流讨论,一次是全班展示汇报。不管是哪次交流,小组成员要有明显的分工,并履行自己的职责。分工主要有任务分工和发言分工。一号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全面工作。根据其他成员各自优势进行任务分工。为了避免在小组合作时一号学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沉默不发言的情况,可以规定了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先由四号学生分享发言,然后由五、三、二号学生完善补充,六号学生倾听学习后发言,最后由一号学生总结,形成小组共识。
习惯养成,目标目标明确。在发言和交流过程中,培养倾听习惯非常重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先进行独立思考,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保证,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合作,学生才能在小组合作中有话语权。
评价到位,及时反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需要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小组互评,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他们都可以从思、听、说三个维度出发衡量学习的效果,即是否进行了思考、倾听是否认真、表达是否合理、交流是否充分等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