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的朋友,你了解过家乡的历史吗?反正我作为一个完全不合格的上海人,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前对这儿的历史是一无所知。春节假期的倒数第二天,不那么繁忙的上海仍布满喜庆的红。小雨淅淅沥沥,伴着空荡荡的公路随我们来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假期里爱学习的小朋友不少,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人来人往。初进大门,先是左侧一块巨型长条触摸显示屏——这真是惊讶到我了,毕竟我对博物馆的印象就是暗度灯光和玻璃柜里的文物。显示屏上有许多写着不同年代——从原始到现代——的钟表型圆圈,点开就能一览那个年代的上海风光以及地理位置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商周时期——因为我在地图上找了半天之后发现,那时上海还在海里呢!我想起在上次秋游在自然博物馆看到过上海历年来海陆变迁的视频,上海约7000年前才开始露出水面(海水退却),到约6000年前才逐渐稳定为一片陆地。这是我唯一记得的一点了,参观过历史博物馆中“古代上海”展区则有了更深的了解:约6000-3000年前,由于上海这代的稳定,一些生活在太湖流域的人们开始东迁到这块土地,期间开发出十个左右的辉煌文明,又一一败落。其中我记得最清的是历史书上有一面之缘的良渚文化和名字奇特的马家滨文化(或许给他起名的人跟给陆家嘴起名的人是同一个:P)。
先说良渚文化。想到良渚我就想到历史书上那行字,“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那是怎么个高峰呢?书上的遗址图第一眼就觉得辉煌大气,罗列出的发展文化方面也密密麻麻,但仅仅从平面的书本上了解实在留不下深刻的记忆。于是到了博物馆我重点看了良渚的文物,很震撼,也让我对良渚文化为什么被贯以古国之名有了概念——不论是陶器玉器或是石器都精致的令人惊叹。陶器上的波浪花纹与被打磨得平滑圆滚的玉璧玉琮吓了我一大跳。我还以为到春秋战国才开始有玉璧呢!另外我还看到了遗址残留的城墙祭坛的简介,工程着实庞大,据讲解,这才是良渚文明被定为城邦国家的主要原因。说到马家滨文化就想到礼器。那时人们刚刚形成对地位权力的初级认识,为表明身份地位的礼器也就随之出现。可能是时间较远的缘故,陶礼器相比记忆中发展成熟的三星堆青铜礼器略逊一筹。
参观下来,我认为书本和展馆最大的区别是感官上的真实度。在展馆里,人们更容易集中到文物的细节上,反之书本上并不清晰的图片和列数字般的文字很容易产生乏味感。书本上为了平均分配,各文物的介绍详略不会相差很多;展馆里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重点了解,结合讲解器的声音记忆和其他参观者的评论见解。比如后来“近代上海”展区里一个鸦片战争时的前置火炮,原本我并没注意,其他参观者对它结构的分析却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深刻印象。这种书本与展馆的区别最后导致了记忆是否深刻,印象是否清晰。
由于并未对近代上海有清晰的感触,以上便是本次游记了。了解近代史后再去参观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