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经济学思维,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查理芒格提出“多元思维模型”,它借用并完美地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历史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生理学等等。这种思维方式也叫立体思维方式。与之相反的是“线性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而看不到事物之间更多方向、更复杂、更曲折的因果关系。
校园里发生学生自杀事件,有人可能会认为是该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自杀或者压力太大,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方式,把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原因当做是某个事件的真正原因。而多元思维方式或者立体的思维方式则可能认为学生自杀是多种因素的组合,比如来自学业的压力,来自 家庭的压力,或者感情的受挫,心情抑郁等等。
再比如,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中国学生学英语,花了那么多时间,而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这不是浪费吗?
看上去这种抱怨好像很有道理。确实,很多人的工作中用不到英语;少数用到的,用翻译软件也足以应付。大多数企业招聘时,似乎没必要考察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学生们把时间节省出来,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不是更好吗?
其实不然。
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考察他的英语成绩,很有必要。这不是因为英语本身重要,或者日后工作中要用到英语。而是因为,英语通过了四级或者六级考试,表明这个学生在上大学时没有荒废学业,在大概率上,他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从中学开始就有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学生无心学习,很快就会有两门学科跟不上——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学科的特点是:落下一段课以后,后面的课就听不懂了。听不懂就更加没有学习兴趣,然后就落得更远,最终就是彻底放弃。
相比文科课程,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情况就不同了。即使落下一段,后面的课也能听懂,临时抱佛脚,也能应付考试。
大学的文科系也有类似的情况。文科水平的优劣,很难用考试成绩判断出来,这就容易让有些人滥竽充数。如果再没有英语考试卡一下,实际发生的,往往不是学生们用腾出来的时间,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而是什么也不学,混日子直到毕业。
所以,企业招聘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其实不是为了英语,而是为了确保应聘者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英语合格,证明他曾经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也可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如果没有其他更便捷、更可靠的选拔办法,企业有必要坚持这个要求,这才是明智之举。
再比如,有人长期跟踪、对比,喝红酒和不喝红酒的人。发现他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区别,喝红酒的人更健康。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红酒有利于健康。
这同样是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
当然,红酒中存在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多,而且不是红酒独有。没准你吃串葡萄,差不多也能得到那些有利成分——葡萄可比红酒便宜多了。
红酒有利于健康的真正原因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都比较有钱,社会层次也比较高。人更有钱,就能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更多的体育锻炼条件,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等等。是这些条件,而不是红酒,让他们更健康。
再举一个例子,花大价钱买学区房,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这是孩子日后学习好的原因吗?
孩子学习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愿意花大价钱买学区房的家长,都是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人。他们往往本身也比较优秀,这种家长会在各个方面督促、帮助子女学习。是这些家长,长年累月的努力和关心,才让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学区房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最好举一个例子,成功学里经常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肯定是通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人生的巅峰,成为人生赢家的。
但是《异类》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出生年份,甚至出生月份,不懈的努力,非凡的际遇甚至是运气,情商,周边的文化等等。可能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促使他获得成功,而不仅仅是个人奋斗。
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就像当一名好的侦探,当你遇到某件事情时,试着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1、我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释这件事情么?
2、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件事情?
3、如果我换一个角度,会找到什么重要原因?
4、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的,何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