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词,叫「副业刚需」。
网上有种直白的解释,说搞副业是「30 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
在过去,传统行业一般都需要分工合作,人们能选择的「副业」并不多。
但在互联网时代,新的经济形态出现,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生产价值,甚至身兼数职——平时运营电商,下班跑一会网约车,回家后还可以开直播赚点外快。
不管做什么副业,要么是图个乐多,要么是图个钱多。电厂职工刘慈欣,因为爱好写作,把副业做到了极致。也有人在直播平台聊一晚上,收到的打赏比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追求乐趣,或者追求收入,是一个人的基本自由。从社会效能来说,副业也能释放潜在的生产力。看起来,谁主谁副并没有那么重要,尤其在副业产生的价值高于主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