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相信很多朋友读过。
文中很多内容和观点,摘录自《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一书。
作者本田直之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几名的北欧各国,采访当地居民,发现他们都摈弃了旧有的物质至上主义价值观,崇尚物质简朴、精神丰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简单生活方式,更为珍视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并将时间与金钱投入其中。北欧自由生活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享受工作、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能够放眼未来等。
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其实很多内容都是老生常谈,很多道理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都有。但只有一句话如闪电般击中了我。
我们必须要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成年进入社会后,又习惯将人脉圈与利益圈捆绑在一起,但如果没有一两个让自己充分享受的兴趣,就无法拥有纯粹而不带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什么是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怎样找一个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在十多年前,我就听说过这句话,而且非常认同这句话。十年之中,我培养了很多的兴趣,比如骑行,跑步,魔术,摄影,读书……包括现在的写作。我参加了很多的社团、组织、协会,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但一直感觉到还是有点狭隘,有一点不够尽兴,不够过瘾。
在参加各种兴趣组织过程中,我始终没有找到一两个让自己充分享受的兴趣,也从来就没有见过纯粹而不带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兴趣,其实就是划一个圈。这个圈既会把你包进来,也会把别人划出去。
以兴趣而划定的圈子,总会有局限性。
什么才是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也许我们应该转换一种视角。
与其把自己划入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还不如以自己为中心,画一个大大的圈子。
与其培养各式各样的兴趣,还不如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把自己的圈子越画越大,把别人包容进来。
这个把自己变大的过程,就是精进。
人一生最应好好对待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有义务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以自己为中心,不断的扩充自己。
把精进作为终身兴趣,就两件事。
一是对外,建立与外界广泛的良性链接。就像画一幅画,我们只能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世界建立广泛良性的链接,让精进的方向和路径越来越清晰。
二是对内,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框架。从内部,让自己慢慢从混乱变为秩序,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框架,把外部的一切按自己的方式,内化于心,变为身体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就像画一幅曼陀罗花的过程。最终让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曼陀罗花。
就像曼陀罗花一样,让自己完美的盛放。
请相信我,
一朵完美盛放的花,
绝对不会缺少充分的享受。
也不会找不到纯粹而不带功利色彩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