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的“,何伟顺着长江来到江城,写了一本关于长江、关于涪陵、关于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书。他从一个单纯的旁观者,逐渐成为一个局内人,而终究要离开。他既抽身事外,又置身事内,以平静质朴的文字,像汩汩涌出的江流一样,书写那个城市里对人生满怀激情和希望的人们。这是他难以割舍、包含深情的城市。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难理解一个外国人,为何会对他国的一座城市,对在那里生活的平凡大众,抱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份真情是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感受到的。也许这就是非虚拟写作的魅力吧,我们透过这本书,看到作者的赤子之心。他的文字有一种让人不能不相信的力量。这份跳出视角的真实,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我们得以从他者眼中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于身处特色信息茧房中的我们而言,更加难得可贵。
我生活在这片大地上三十多年了,虽不认识江城,但走过一个个县城、到过一个个农村、游览过一个个都市。但不管哪一个,我都没如此仔细观察人们的生活,没用心感受人与人的关系,没体会普罗大众的情感。街道上的人群、周围的建筑,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芸芸众生皆如此。内心中,我假设他们和我一样,只有庸俗的喜怒哀乐,千篇一律,毫无特点。
何伟真的是一个奇妙的人,将我们司空见惯的“过日子",变得有力量、有美感,足以激起我们对江城的好奇心。从此涪陵不仅有榨菜,还有何伟笔下的江水与江城人。即便《江城》毫不避讳谈及漫天弥漫的粉尘、铺天盖地的喇叭声、即将被淹没的古迹。这是一座缺点多多的平凡之城,却又颇多可爱之处,师专里好学、执着、善良的学生,浩大的围观群众“棒棒军”,操船渡江时有着闪亮眼神的船夫,所有把一生的忧伤都凝聚在嘴角的中国人,“他们的世界很小,但他们精心地呵护着”。用何伟的话说,“只要我们把这座城市琢磨透了,她就是我们的”,何伟将江城的人和物,放在心中细细揣摩成朴实无华、内秀于中的宝玉,这是他的江城。
从《江城》中,我看到了永恒。那藏身于纷繁无章的世界中的真实,那份纯洁质朴的美,在何伟的文字中流传下来,等着被发现、被进入、被感悟。这是何伟对文学的信念:“真实是永恒的,不受日常生活所累”。为什么我不能和他一样用键盘,将时代变换中的人们忠实地记录下来呢?该如何以温情脉脉的笔书写,这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世界呢?又该如何像一个天真无邪的赤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呢?这是每个写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我用一生的时光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