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古代帝国极限——蒙古帝国的崛起
一
蒙古帝国的崛起,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在鼎盛时期,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占领了亚洲的绝大部分以及欧洲东部。西边最远打到了匈牙利,北边打到西伯利亚,东边到了中国的东海岸,南边到了中国的南海。要知道,当时无论是东方的中华文明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都发展了上千年,自以为论历史悠久、论文明程度无人能出其右。结果都被平时最瞧不起的“蛮族”横扫了国土,由此带来的震撼长久地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
蒙古帝国为什么这么厉害呢?
从宏观的角度说,文明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波浪型的。蒙古帝国崛起的时候,正好是游牧文明达到最高潮,农耕文明发展停滞的时代。
如果拿即时战略游戏打比方的话,那正好是游牧文明刚爆出一波兵,农耕文明还在家里憋科技的时代,最容易被一波平推。
另外蒙古崛起的时候,正好欧亚大陆都没有强大的帝国可以与之抗衡。在亚洲,中国正处在西夏、金和南宋的分裂对抗中。在欧洲,正是黑暗混乱的中世纪,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统治者都是一些各自为政的封建领主。
从微观上说,蒙古军队能获胜是因为拥有极为优秀的战术,充分发挥了骑兵机动性的优势:
每次行军作战的时候,蒙古军队都会派出轻骑兵在一二百里的范围内侦查,周围哪里有敌人,哪里可以进攻,哪里需要躲开,蒙古人都一清二楚。
蒙军的主力部队,在作战时拥有骑兵的机动优势,遇到值得劫掠的目标就一拥而上,遇到强大的敌人就远远遁走。这在敌人看来,蒙古人就好像“神出鬼没”一般,总是在最适宜进攻的时候出现,等你集中好了主力要和他们决一死战时,他们又消失不见了。因为高机动性,蒙古大军想撤退就撤退,这就先立于不败之地。
在具体的战术中,蒙古军人就像对待猎物一样戏弄对手,他们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创造了丰富的战术。
蒙古军人善于骑射,在和敌人主力部队交战时,蒙古人用轻骑兵远远地朝敌人射箭,敌人一旦接近就立刻撤退。经过反复骚扰,等到敌方疲惫不堪的时候,蒙古人再用重骑兵决战;又或者敌军受不了骚扰主动出击,蒙古轻骑兵就借机把敌人引入到己方的包围圈中。
蒙古马耐力强,善于长途奔跑,每个蒙古战士还会携带数匹战马轮换骑乘,因此可以长距离奔袭还能保持体力。有时蒙古人就采取长距离撤退的战术,他们吸引敌人不断追击,经过长途追赶,敌军疲惫不堪且阵型散乱,这时蒙古人再掉头进攻,一举获胜。
和蒙古人的高机动性相对的,是欧亚地区的军队多采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在一个兵团中,既有骑兵又有步兵,甚至还有大型机械和辎重部队。这种军团在硬碰硬的时候非常厉害,但步兵和辎重部队会拖慢整个军团的行动速度,在机动性上无法和蒙古军队媲美,总是被蒙古人的运动战打得晕头转向。
以上说的是在平原上作战的情形。我们知道,骑兵擅长平原作战。那么蒙古军队到了沙漠地区、河流地区,以及攻坚城市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蒙古人的做法是以战养战,利用被占领国的军事技术,去攻占新的领地。
虽然当时的农耕文明把蒙古人称作“蛮族”,但蒙古人其实非常重视收集最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他们每攻占一个地方,都会搜捕当地工匠,把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比如当时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使用的抛石机是最先进的攻城武器,蒙古人占领了中亚后,掳走了当地的抛石机工匠,掌握了这种技术。后来抵挡蒙古人六年的襄阳城,就是被这种抛石机攻陷的。
换句话说,蒙古人就像今天的美军一样,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部队”。这样的军队,打仗又怎么会败呢?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有讲到最重要的问题:相比农耕民族,游牧民族人口少,缺少足够的兵力占领广大的领土,也不能立刻把占领区变成自己的生产力。所以他们就算打下了重要的城池,也只是劫掠一番就撤回去了,当年金国打下开封就是这样。
那蒙古人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广大土地的呢?
他们采用的是“竭泽而渔”的办法。
蒙古人进攻一个城市的时候,如果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占领后就会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除了工匠和少数年轻女性外,大部分百姓,从老人到孩童一个不剩全都杀死,房屋、宫殿、寺庙全都烧毁,把被占领的城市变成了恐怖的地狱。
因为恐惧屠城,剩下的城市往往不战而降,而且对蒙古人言听计从,不敢反抗。蒙古人就把这些降服者编成“伪军”,让他们代替自己冲锋打仗,蒙古大军只需要在阵后监视即可。在野战中,蒙古人会把俘虏的百姓和士兵用绳子捆在一起,驱使他们在阵前冲锋,用来消耗敌人的体力。如果遇到难以攻克的城池,就要这些俘虏抱着柴草土石朝城墙冲,用这些人的尸体和土石来填平护城河,在城墙边上堆出一道土坡。一次攻城战,可以牺牲掉数万俘虏。这样,蒙古人既保存了体力,又消灭了所有的异族百姓和降卒。人民都死光了,占领区不就不用防守了吗?
蒙古人就是以这种灭绝人性的方式席卷了欧亚大陆,也征服了西夏、大金和南宋。
二
对于宋人来说,蒙古灭金几乎是当年金灭辽国的重演:这回又是在宿敌的北方出现了更厉害的新势力,新势力又一次把宿敌打得找不着北。宋人也和上次一样,又一次联合了新势力,最终却被新势力灭亡。
宋人就不知道吸取教训吗?
不是的。从南宋这边说,靖康之难是国耻级别的仇恨,金人当年给皇室的屈辱实在太大了,大到没有任何可以通融的余地。
而且金人在关键的时刻还在作大死。
金国的北边承受着蒙古军队暴风雨般的进攻,在这强大的攻势下,金人竟然想出极为荒唐的一招,叫作“取偿于宋”。就是说,北边领土被蒙古人不断的侵蚀,我得往南跑吧?可南边是大宋朝啊,怎么跑呢?结论是靠武力打下来,从蒙古人那丢失了土地,我们从南宋那里去抢,以此作为补偿。本来,金人如果能联合宋人,哪怕双方互不侵犯,或许还可以多生存一段时间。现在金人平白无故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对手,这岂不是亡国亡得更快了吗?
金人想不到的是,就像当年辽国因为长久农耕而减弱了战斗力一样,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生活,金国也失去了当年凶悍的军事实力。金国入侵南宋的战争持续了长达七年。在这七年里,宋人顽强抵抗,金人非但一点便宜没占,反倒损失了大量的军队。
金国、西夏接二连三地被蒙古灭亡,接下来就轮到南宋了。
在抵抗蒙古的战争中,南宋的表现不算差。因为南方地区气候热且多河,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因此南宋前后抵抗了蒙古四十多年,在蒙古的征战史中算是抵抗时间非常长的。但南宋终究还是灭亡了。
最终,是成立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的爸爸就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托雷”)灭亡了南宋。最后一刻,南宋政权已经被逼到了今天广东省的最南端、距离澳门不远的一处叫作“崖山”的地方。在最后的战斗中,蒙古人以少胜多,全歼了宋军。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幼帝投海自杀。以此为标志,南宋灭亡,中国进入了元代。
三
和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蒙古采用的是“幼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在英国以及亚洲的一些民族里比较流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国家也采用过这种制度。
所谓“幼子继承制”,就是家族里年长的孩子通过结婚的方式分得一部分财产离开家族自己生活。家族中的主要财产,由最年幼的孩子继承(有时是最年幼的嫡子)。
建立了蒙古帝国的成立思汗,也是用这个原则来分配帝国的。随着帝国疆域不断扩大,成吉思汗把征服的领土分封给几个年长的儿子。蒙古部落的首领叫作“大汗(hán)”,成吉思汗分封的这些国家,就称为“汗国”。最后,偌大的蒙古帝国被分成四个巨型的汗国。别看这些汗国的主人都是亲兄弟,一旦分了家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紧张起来了。
“幼子继承制”是个落后的制度,但就是这么一个制度,还被成吉思汗破坏了。按照“幼子继承制”,成吉思汗的汗位应该由幼子托雷继承。但是成吉思汗特别喜欢三子窝阔台,他在世的时候,明确指示由窝阔台继承汗位。
前面讲李世民的时候我们说过,这种破坏继承制度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无穷后患。果然,成吉思汗一死,这两个儿子就开始争斗。不仅是他们,以后每一次汗位的继承都发生了激烈的内斗。汗国和汗国之间斗,汗国内部斗,这些内斗经常演变为激烈的军事行动,失败者往往以丧命告终。
这样的政权,必然是不能持久的。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继位,也发生了漫长的斗争,甚至展开了多年内战。最后忽必烈获得胜利,成为继任的“大汗”。但是四大汗国中有三大汗国都拒绝承认这个结果,它们干脆各行其是,不听从忽必烈的命令。
忽必烈常年在中原地区作战,最后还征服了南宋王朝,因此他控制的疆域主要是亚洲东部。像我们之前说过的欧洲啊,中亚啊,那些原本属于蒙古帝国的土地,那都不是忽必烈控制的范围了。
忽必烈以前的那些蒙古大汗,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踏上中原的土地,更不关心中原人的生活状态。忽必烈不同,他长期在中原地区作战,深知汉化对统治这块土地的重要性。在夺得大汗之位后,他决定效仿儒家制度:中原文明建国后有年号,他也取了年号。中原王朝还有国号,他也有样学样,从《易经》的“至哉坤元”中取了一个“元”字,把王朝的名字从“大蒙古国”改成“大元”。从此,中国进入了元代。
这里要注意了,元朝和蒙古帝国不是一个概念。蒙古帝国是包括中国以及四大汗国在内,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而“元朝”从面积上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忽必烈所统治的中国全境,以及外蒙古、俄国东部这一地区。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以为蒙古帝国征服了欧洲,就认为元朝征服了欧洲,甚至认为“我们中国人当年打得欧洲人找不着北”。其实面对蒙古帝国,当时的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地位是一样的,都是被践踏的战败者。
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就认为元朝不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我们在谈论“中国”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并非是一两个统治者的民族血统——如果这么说,那皇室有鲜卑血统的隋唐也不应该算是“中国”了——我们谈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得以延续。忽必烈按照中国传统习惯,遵守国号、年号、庙号、谥号这一礼教系统,连国号都取自中文典籍。他又倡导儒学,兴办科举,他更没有禁止中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禁止中国人说汉语,因此我们应当认为元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的一部分。这就像我们认为由满族人统治的清朝是中国的一部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