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泉叶
(本篇原创约4400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因赞同文中关于「言传身教」的倡导,于是我在自己朋友圈也转发了这条帖子,当天就有很多和我一样已为人父母的朋友纷纷点赞留言。可见对于「言传身教」这个道理,大多数父母都是认同的。但,认同就等于理解吗?认同就能够做到吗?我并非质疑身边的朋友们,只是这个话题引发了我自己关于教育的另一个深层次的思考,总结起来也是一句网络流行语:「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用到孩子的教育领域,我想问一问: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我们真的弄懂了吗?
一、何为「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言传,指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因此,这个成语在教育方面倡导的其实包含了两重并列的含义,即言传+身教,要会说,也要会做。讲道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亲子共读寓言小故事、绘本等,用代入感让孩子理解言传的道理;又比如现实中的情境教育,在面对一些品格教育、习惯养成的具体环境中,更形象地向孩子描述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的,而什么是要避免的。
但同时还应看到:处于并列关系的言传和身教,对教育的统一性是有要求的,也就是说,言传的和身教必须一致,嘴上讲的道理和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应一致,否则就容易造成教育过程中,孩子的理解接受障碍或是行动上的反抗。这一点随着孩子不同年龄段发展认知心理的水平来定,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言行不一的结果只是会造成孩子对该项具体引导的困惑,无法建立稳定的价值判断;而6岁以上的孩子,已建立初步的认知价值观,对于父母或其他直接教养人言行不一的教育引导,很容易引起其刻意的抵触心理和故意的反抗行为,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6、7岁叛逆期」。要看到,成长中的叛逆与顺从,实质背后都有一套孩子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蕴含在其中。并不是你的孩子故意在那几个阶段和你作对,而是生长发育到那个阶段时,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发展出不同程度的接受与反抗、顺从与质疑的心理特质,这是孩子在认识世界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必经过程。
因此,陪伴孩子的成人,无论是父母家长、老师学校,甚至包括孩子社交圈中的每个成员,其「言传」和「身教」的一致性对成长中的孩子能否树立健康、稳定价值判断产生重要影响。「说到就要做到」,「给别人的要求自己也能同样做到」,不把「逗孩子」作为乐子,这才是在真正的履行「言传身教」。
二、关于「言传身教」,当前两类主流的父母教育观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生长的背景,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每一代孩子成长的家庭平台和社会资源不同,让父母按照下一代的环境背景再更新升级一遍已固化的生活模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实属不易。于是就出现了尽管都认同「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但实则呈现两类分化的父母教育观:
一类父母相信,只要「言传」到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再结合「胡萝卜+大棒」的奖罚机制,就可以让孩子明白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进而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自己能否「身教」,这类父母往往并不重视,能做就做,做不到只要给孩子说到了,也就尽到教育和引导的责任了。简言之,「言传」要重于「身教」,是这类父母教育观的核心。我身边就有类似的家长曾以「总统的父亲未必自己得是总统」、「青出于蓝必胜于蓝」等论据来证明自己对教育所持有的观点。
另一类父母不仅认同在子女的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而且在自己的言行要求上更能做到「身教」重于「言传」,这类父母一般接受或愿意去学习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用更适合孩子不同年龄段需要的方式去传输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中有些人未必懂得讲道理,但在身体力行方面却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影响作用。
言传和身教究竟如何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和行为表现?每一代孩子又是如何在成长期实现分化的?我们来看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著名「攻击性行为模仿实验」,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客观认识和启发:
被认为是「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奠基人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与其助手多萝西雅·罗斯、希拉·罗斯针对「儿童是如何习得攻击性行为」的课题,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证明了: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塑造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简单的观察、模仿(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这项实验在心理学界被称为「波比娃娃」研究。实验将被试孩子分组,分别置于在有暴力击打波比娃娃和暴力语言的成人陪伴、无暴力击打波比娃娃的成人陪伴以及无成人陪伴的三组实验环境中,然后再分别观察不同组别孩子面对同样环境但均已无成人陪伴下的自发行为。结果发现:
1.看到成人榜样做出暴力行为的被试倾向于模仿这种暴力行为,男童被试平均38.2次,女童被试平均12.7次模仿行为;看到成人榜样做出语言攻击行为的男童被试平均17次、女童被试平均15.7次模仿,而这些特定的暴力行为和语言在无成人陪伴组被试儿童和有成人陪伴但无暴力行为组被试儿童身上,在情景重现时并没有发现特定的暴力行为或语言。
2.被试男童受男性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
3.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模仿语言攻击,男孩更多模仿身体攻击。
4.成人的行为(尤其是对直接抚育儿童的成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她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50多年前的心理实验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榜样」和「模仿」在儿童人格成长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儿童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决定了言传身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更能持续发挥影响效用的教育模式,其核心不在「教」,而在「立」,正如实验所揭示的那样,成人榜样在儿童眼前实际表现出的「立」更能让孩子直观的通过「模仿」而自我强化,逐渐内化成自我的人格特质。
需要补充强调的是:父母之外,孩子的成长环境中能直接、反复接触到的其他渠道,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三、谁会成为「言传身教」的榜样?
班杜拉关于儿童暴力行为研究实验之后的近几十年,在儿童人格发展领域的近期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电视中的榜样形象位居第二,而卡通动画片中的人物榜样列第三位。」不难看出,不止是生活中的父母、直系亲属,学校的老师、同学,还包括儿童日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玩的网络游戏等,都会对其人格发展和行为表现形成直接模仿的「榜样」来源。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构成一个人人格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嘴巴里说着我们自己都不曾说过的「脏话」;在同伴间的人际交往发生矛盾时,用直接动手甚至是有模有样的招式化行为动作来解决冲突。这些模仿的习得,来源于孩子成长中经常接触渠道中的「榜样」。在美国校园枪击案后,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向未得到父母允许的18岁以下儿童出售「极端暴力」视频游戏。极端暴力被定义为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是通过邪恶的、残暴的、残酷的手段实施的。在发达国家,视频游戏行业正在以违反法律规定的理由处于起诉热议的讨论中,在视频游戏产业中的暴力元素的设计不再只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会深层次的影响到社会问题,因为行业规范的不完善和家庭教育监护的不到位等都会造成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潜在不良影响因素。
因此,为人父母的我们,除了关注自身,也不能忽视其他2个渠道的影响;除了关注学习,也要重视孩子们休息娱乐时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内容,把好影视榜样的入口关,切莫为了让孩子安安静静玩自己的可以不来烦扰大人,就随随便便把IPAD、手机、电脑之类的丢到孩子眼前,要知道现在的轻松一丢,可能就是后面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无穷烦恼。陪伴孩子一定不要仅仅重视学习,陪伴低龄儿童尤其更重要的是在陪伴中以「自立」为榜样,引导孩子逐渐形成健康、稳定的人格。
四、如何正确发挥「言传身教」的引导力量?
行为心理学家在儿童人格心理发展实验中发现:当儿童看到暴力行为受奖励时,他们会强化暴力行为,而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到惩罚时,他们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也就是说,儿童模仿行为的习得过程是可逆的,一方面不好的暴力行为能让孩子习得「暴力」;另一方面,当进一步习得「暴力行为」的被惩罚性,也会让孩子减少甚至逐渐改掉暴力的行为倾向。但这个可逆效果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越早让孩子「立」得正,越少让孩子接触外界的暴力言行,对外部世界的暴力行为越能客观的进行正确说明和引导,对孩子从小发展健康的人格与行为模式越有帮助。因此,「言传身教」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一方面监护人及主要教育者要积极的「立」正面,让孩子在成长中自然的有样学样,另一方面要坚决地「破」反面,要让各种真实或者虚构的暴力行为受到严厉的惩戒,以儆效尤。
究竟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模仿结论如何应用在普遍的儿童人格教育中,全社会的力量应该如何在平衡短期利益和人类长远文明的发展矛盾中做取舍,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个孩子,值得深思,值得集合更多渠道的智慧与力量去行动、去改变、去创新。因为这将不止惠及一代孩子,而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所必须的自我集体意识行动,刻不容缓。
1.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格发展虽有先天基因的差异,但后天其成长环境及经常接触到的「榜样」力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最佳教育引导模式是保持言传与身教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包括说的和做的一致,也包括围绕儿童主要生长环境中的主要「榜样」在言传身教中传达信息的一致性。
3.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父母要做好榜样,还要关注可能进入孩子成长环境中的其他「榜样」渠道,对于儿童成长中接触到的书籍、影视动漫以及其他主要抚养教育者等多渠道信息来源,监护人应把好关,不让不良的行为榜样过早的影响孩子尚未发育成熟的价值判断。
4.在商业经济和社会人文的发展平衡上,需要相关产业和从业者能更多的从引导人类教育文明的高度去研发设计,而不仅仅将眼光放在当下的商业利益上,毕竟除了钱,人类还有更高的发展需要。
儿童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不希望再看到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惨痛新闻,也不想只能从法律的后端用惩罚性结果的方式来强制扭转已成型的残缺人格。我们希望共同生活的环境更安全、健康、阳光,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格,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自身的「言传身教」做起,成为下一代「正面榜样」的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