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一年多,终于拿到了驾照。这个学习过程很有意思,值得总结和反思。
第一点:实践是第一践行力。
学车是为了开车。同理,学英语是为了用英语。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不能调用和联系到其他的知识就是死知识、是脑袋里的知识垃圾。
知识分为两类:概念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会扩充你的视野、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性知识会增加你行动时的成功率。
带着目的去学习,不要忘记学习的初心是解决问题。不去实践的知识就是无用的知识,不能联系的知识就是死知识。
在具体使用上,可以是按照5:3:2时间/精力来分配
(1)20%:提高人生眼界格局的,阶段性找1-2个人就足够了
(2)30%:开脑洞刷认知的,持续更新观点,学习新知识
(3)50%:用来解决身边问题,提高具体能力的,这个看完一定要练习,否则越多越害人。
第二点:刻意练习三个理论充分的实践。
教练教你开车时无意识用到的方法论:
(1)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因为你开车不熟练,开起来很生硬,这就是你的学习区。学习区的特点是:能够“挑一挑摘得到的桃子”,不是那种即使你跳了也摘不到的果实。
如果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那是当前的盲区,不要进入。
需要注意两点:
找到你的学习区很重要,错题集就是学习区之一。
按照正确的标准,对学习区的充分的、反复的练习。
(2)在学习区迭代练习,大量重复。学习区的策略是:量变到质变,这里的质变标准是熟练掌握,进入潜意识、肌肉下意识里。
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进入学习区→根据一套规则反复训练→学习区形成条件反射,变成舒适区→进入下一个学习区
(3)即时的、有效的反馈。如果方向盘歪一点,教练马上训斥纠正你。这就是即时反馈,马上得到按标准是否正确的反馈,有助于立马往正确的行动方向收敛。
即时反馈,就是固化到潜意识和肌肉里,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有效反馈的目的是为了正确找出问题,然后通过不断解决问题获得实质进步。
付费去学习,最重要的是能得到“教练员”的即时的、有效的反馈。
第三点:MPV思想(或者最小行动计划/解构思维)
在考试科目三前,我在笔记本上把每个考点需要的步骤分解到最小,需要怎么挂挡、怎么踩离合、怎么注意前方等。
把所有的操作都解构到最小(即不可再分解),并在脑海里不断的重复这些正确的标准和注意项。
这里用到的思维就是解构思维,或者是MPV思想的运用。
《精益创业》这本书上提出了MPV思想,MPV(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化产品)和可帮助判断的数据(而不是vanity data)检验你的假设。成功则继续,失败则调整甚至转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最小MPV思想——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也成为是解构一个问题。
MPV是指最小可行化产品,这里我用作是计划的分解。
其实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可以从三个视角来观察:
(1)显微镜,把这件事情/这个人(尤其这个计划/学习计划)不断的解构和剖析,用显微镜去观察、去认知。
(2)平面镜,即这个事情/这个人/这个计划,本来的目的是什么,现实中反馈的事实求实的看是什么。
(3)望远镜,从离地三千公里的太空上看这件事/这个人/这个计划,是什么样子,把TA和周边的事物/人联系在一起看,更大的系统是什么。
现实中做到第二个层面,即事实求实已经很难。
更要确切的是,要掌握第一个和第三个视角。
第一视角,即显微镜视角,就是MPV思想(或结构思想);
第三视角,即望远镜视角,就是站在更高维度上看更大的、更复杂的系统之间的联系,即系统思想。
进一步,把问题/计划解构、剖析到最小后,就去不断的实践、重复和修正。因为最小MPV计划,标准显而易见你很容易调整,如一个单词是否拼写正确。
第四点:暗时间
在考科目三前,在脑子里不断的重复操作步骤。在考试前,我用元认知察觉到,脑子里已经自动的在播放考试细节。
这里有个重要的心理学认知就是暗时间。
暗时间是刘未鹏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思维的时间,也就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利用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全神贯注、深入思考到学习中,就是运用暗时间来进行学习。
一个简单的学车历程,就有很多学习理论与学习知识的运用。
比以上四点更重要的是,能深度思考身边的事物,从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