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七夕情人节,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办公室的同事在吃午饭时纷纷吐槽自己的老公有多不解风情,多一毛不拔。没有惊喜就算了,还要接受他们“情人节就是小男生骗小女生去开房”的歪理论。一副大义凌然,都成家了就安分过日子,别每天满脑子瞎折腾的救世真主样。
好友情在朋友圈晒出和老公理论的微信聊天记录,大意是老公不满她来回念叨没有礼物、不浪漫,这并不能证明他不是好人。她觉得很委屈,哪怕是送一个10块钱的小手链都会很开心,她在乎的不是礼物的贵重,而是他根本没有花心思。
男性朋友和我吐槽:你们女人怎么就那么作呢,只要爱对了人,每天都是情人节,何必要用仪式感来证明?
什么是仪式感?
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中,狐狸这样解释仪式感:它使得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走路时,你特意蹲下来帮我系好鞋带,是仪式;逛街时,你特意记得我喜欢的衣服买来送给我,是仪式;别人生日你切蛋糕下去的第一刀是仪式,拆掉新书的塑料包装也是仪式。其实仪式就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仪式是让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
我是个极其注重仪式感的人,吃饭要用好看的餐具,喝水要用好看的杯子,过年要穿新衣服,恋爱要告白,结婚要求婚,婚礼要婚纱,情人节要准备浪漫,生日要互送礼物,过节要回家陪母亲,升职加薪谈了一笔业务都要出去庆祝一番。
有人说,过好日子才是关键,何必这么折腾?
我并不认为这是折腾,相反,我很享受那种偷偷为人准备小惊喜的感觉,想象着他收到时的模样就会很开心。在我老公29岁生日时,我早早托师兄从日本买回了他一直想要的那款手表,精心包装后藏在柜子里。日子竟然变得愈发期待起来,期待给他戴上那一刻的惊喜。
我们本地有男做九女做十的习俗,生日那天,我给他亲手烤了蛋糕,邀请双方父母一起为他庆祝,孩子可爱,父母健在,爱情甜蜜,这是给他而立之年最好的礼物。
仪式感会时刻提醒你,要好好用心经营好生活的每一天。
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知乎上有个很热门的问答:
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将外界的物质与我们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结合起来。
我理解的仪式感是一种信仰。都说现代人浮躁,其实是缺乏信仰;都说现代的爱情婚姻太脆弱,无非是付出太少。太容易得到的爱情,不易珍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付出太少,没太花心思,丢掉也就不会觉得可惜。
不然,为什么我们都对初恋念念不忘呢?还不是因为掏心掏肺,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我们需要通过仪式感来表达爱,感知爱,给对方安全感。
所以,在我看来,每一个节日都是展现仪式感最好的机会,它是平淡生活的调剂,是区别于每一个平常日子的。情人节,送送花,送点小惊喜,准备一顿烛光晚餐并不会让你的生活陷入窘境。再不济,在家亲手给她做顿饭,给她发条告白短信,写封手写情书效果也是一样的。
女人没那么复杂,她们要的无非是你的重视。
没有仪式感的爱情,不易长久。
我嫂子结婚时因为怀孕没有办婚礼也没拍婚纱照,刚开始她觉得无所谓,时间久了,开始不舒服了。每每看到别人的婚纱照,特别是参加婚礼都会暗自伤神。特别是两人吵架时,会变得格外敏感,觉得她不是明媒正娶过来的。后来,我哥也提过补办婚纱照,补办婚礼,但孩子都6、7岁了,除了不好意思,更多的是回不到那种感觉了。
最终,我哥和我嫂子还是离婚了,可回忆的东西太少,在心里认定对方爱自己不够,一段婚姻就此破裂。
曾看过一句话:仪式感展现出我们对内心情感的尊重。爱情的仪式感是什么?是你在这场情感里投入心思、精力和努力的表现形式。
我们能回忆起的美好回忆,多和仪式感有关。他向我求婚的浪漫场景,婚礼上他的告白,吵架时他找好朋友设宴求和,他悄悄安排的旅行,他第一次做的烛光晚餐……因为有仪式感,你才记得那天的阳光和白云,还有他身旁的微风和眼中的光芒。
我有一对朋友,每周会去住一天酒店,不管孩子,不管工作,白天邀朋友来酒店打麻将,晚上喝杯红酒,泡个澡,过过二人世界。
她说,结婚多年还能保持新鲜感,归功于这个小小的仪式感。
所有深爱着对方的人,从来就不嫌麻烦,睡前亲吻道晚安,早起拥抱说早安,生病了第一时间送她去医院,而不是让她多喝水,想吃什么带她去吃,偷偷帮她在购物车里放了很久舍不得买的裙子付款,主动提起去看她的父母,一起看场电影……这些都是不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却能升温的仪式感。
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将就,爱情,容不得半分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