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须臾之间,初秋将至,大丽菊更是在怀旧的温暖季节花团锦簇,即将向人们展示最撩人的身姿。恣意的骄傲曾一次次晕染而滋养着每一簇曾经最鲜活的花瓣,小小情感的花托,一年年牵连着每一颗如花瓣般金黄灿烂的心。骄傲,自在,无拘无束似乎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青年们特有的风华,灿烂的人生,也在那个年代,似乎正要启航,这些属于那个红色年代的大院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的熟悉十月中,快乐的寻觅似曾相识而干燥的果香与最至甘的菊香。虽闻不到春天来时不可缺少的丝丝潮气,但干燥的微风却吹起了,如微风般清脆的落叶,金黄的落叶在风里转了几圈后,悠然释怀中轻轻落地。
虽然这样的小景,看着心里总有些悲伤,而不禁感怀起四季的交替变换。但或许在那个潇洒的时代里,十月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十月也是最可爱也最调皮的孩子们,最忙碌的季节。
随着秋叶毫无征兆的染上金黄,孩子们却是那样玩的“没心没肺”。
只要窗外一有人大声叫喊,孩子们就会连饭也不吃如风似火的急忙冲出门,寻觅最好的发小,寻觅人生最快乐,也最无拘无束的时光。玩的法子也百种变化,小的就完跳房子这些传统游戏,大的更是放得开,玩起了捉蟋蟀,这些现在孩子眼里最可怕的乐趣,或许就是他们这个时代里,最骄傲的游戏吧。
1
你看那个扎在大院小草丛边的人是谁?他似乎也在追求捉蟋蟀这门最潮流的游戏呢!再仔细一看,那绿色军便服,不就是晓东这歪瓜裂枣嘛,晓东那时已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模样,可能是那高大的个子,淡眉大眼,虽可真是青涩稚气,但宽广的肩膀似乎却在证明着晓东已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小大人了。
这不是为了趁花匠还没上班,赶紧来捉蟋蟀嘛。每每那花匠看着被翻的乱七八糟的草皮,就好似深恶痛绝,那凶恶的模样,如果你很不巧的来到这小草丛乱翻草地捉蟋蟀,那可要披着这捣蛋鬼的恶名,追的你满院子跑,说不定晓东在高中加入田径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呢!
只见在清晨的微光中,不远处一个手提包裹的中年阿姨走了过来,穿着最朴实的衣衫,只有白底衬衫的小碎花在这恣意的早晨占满露珠、永不凋谢。
她热情的和晓东打招呼,“晓东,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也不怕脏的蹲在这儿,捉蟋蟀啊?”中年阿姨带着浓浓的胶东口音,似乎是那样善良而温润,看着晓东满身是土,便想拿出手绢给他拍拍。
你看,你看,晓东正小心地蹲于草中,全神贯注的仔细分辨这小虫的叫声,在那时有种说法,越是叫的清脆的虫,愈发年轻,自然脱壳比较晚,打不过别的蟋蟀,要找蟋蟀就要找,叫起来声音低沉浑厚的捉。所以晓东也学着老手的样,开始了仔细辨别声音的专业方法。
晓东一手拿着网罩,听见阿姨的叫喊,和感觉有人帮他拍灰的动作,或许太过认真了吧,竟吓了一跳,一个小范围的迅速转身,一看是阿姨,眼睛往两边少了少,看没有别人,一根手指便搭在了嘴前,“嘘”了一声。
而那位阿姨却一下屏不住叹了口气,望了望天,微笑着摇了摇头,阿姨那年轻的模样,好似在初霞的映照下,温润而质朴,平凡而散发着最温暖的气息。嘴里轻轻地念叨着,“这孩子捉起蟋蟀来真是疯了,连早饭也不吃了。”
2
原来这位阿姨就是和晓东母亲一个科室的张阿姨,晓东的妈妈爸爸和这张阿姨关系甚好,不止因为他们是同僚关系,更是因为晓东的爸爸真是一个憨厚质朴的老实人,为了能让在发育期的孩子们有些补充,只是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要本本分分做人。张阿姨觉得这夫妻两人都是老实人,也就愿意为忙碌的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
张阿姨小声的说了声,“这是你妈妈,叫我带来的早饭,可别不吃哦,那可会生病的,我知道你也不在乎生病,可到时你爸妈可会着急哦。”
随着这语言的随风而出,张阿姨便从小小的包裹里,掏出了一个大饭盒,夹着这大院食堂特有的大馒头。
再看看那馒头,那可是松软还冒着惹人的热气呢!小麦的香气温润四散,晓东闻到这气味,才感觉这肚子里咕咕直响,好像是有些饿了。便在一番思虑后,迅速爬出了草丛,一爬出草丛,便立马大口啃起了用饭盒装着的馒头。
而刚才的张阿姨,却已是无影无踪,晓东琢磨着,张阿姨或许已和妈妈一起上班去了。便也想在这难得的假期中,多抓些虫,和别的孩子斗上一斗,毕竟自己真传着捉虫者的这些老经验,晓东想到这便有些骄傲的坏笑起来。
那捉蟋蟀可是当时最古老,在这平淡的生活中,最出彩的乐趣,虽不像现在,虚拟屏幕入侵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捉蟋蟀现在也成了是一种可怕而民间流传的赌博违法活动,或许那些被捉的人就是当时爱热闹的蟋蟀孩子吧,但在那时只是孩子们的一种小游戏,无聊大人的一种消遣。
3
晓东一有空便喜欢,在这草从里寻觅虫的叫声与沿着声线的虫影。
而今,你看,你看,他又连滚带爬的躲进了正直清晨的草丛里,清晨的阳光,湿润的露水,在绿色军便服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印记。但似乎晓东毫不在乎这些,还是左一扑,又一网,似乎是因为想着自己将要捉到又大又硬的虫,心中欣喜若狂吧,一走神,那可是让这百般声音的确认与仔细的定位扑了一个空。
嘴里还神气活现地说道,“大爷我心情好,今天就看在这漫天的晨光,放你一马。”
说时神气,但看看这晓东满脸泥土的泥鳅样,我看是虫放他一马吧,帮他保住了这刚补好的新裤子。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啊,没给你这样,就给了你那样。晓东结果虽捉了半天也是毫无收获,却硬生生的打死了一只臭气熏天的臭甲虫,那气味真是不寒而栗,那甲虫身上还白点斑斑,这可谓是“好收获”啊。
可惜这早上时间一过,来捉虫的人可谓是趋之若鹜,看着那些与自己相同的孩子,晓东就是喜欢筹热闹,一会儿跑到这看别人斗虫,一会儿跑到那儿自己也和别人一起蹲在草丛里。自己没捉到,那郁闷可是难免,可这些孩子都是大院里的发小,自然也不见外兴致勃勃看起了他们斗虫。
4
开始晓东只是假装站在一边,偷偷瞄虫儿斗的你死我活。不过不知为何,那虫在须草的驱动下,张开大牙,咀咀直叫,真是斗的像模像样,不分上下。看到这,晓东赶忙也去挤进了里圈。
最后也和那些旁观者一起起哄了起来,还大喊着,“快快,快去咬那个虫的头······哎呀呀······这可不行啊!大将军!”
直到一虫的腿被另一只狠狠撕咬住,大家齐齐起哄,又像说好了般在齐声的叹息后,再仔细一看,那虫的腿已分离了躯体。大家纷纷离去,只有赢家那可是“面目可憎“那。而那虫的主人,小眼睛可真是神气而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他可是这院里的捉虫大户,每每捉到的虫都是厉害角色,把别人的虫,打得四脚朝天,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半死不活的料了。当然看看他不同寻常的尼军便服披着的模样,就明白这位厉害角色也来头不小。听说他可是一位老首长家的孩子。
正当这人群涌动之时,远处一个放风的孩子大叫到,“花匠来啦!!”
那是一惊,一圈在草地上的人急忙散去,晓东一时也没反应过来,但被一些孩子给硬生生拽走时,表情也是刚才那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真是可笑极了。
5
那时晓东虽还没什么名气,也不是所谓的幕后孩子王,但也不是院里的好小子,乖宝宝,每次就喜欢为了义气而所谓的“两肋插刀”,有时或许也想满足自己的小心思,便四溢的在满是秋叶的下午,与人打篮球,一个熟悉的转身投篮,换来周围女生的欢呼,女生的一缕回眸,那可真是打了鸡血,更加卖力的表现着自己的魅力,而队友各个心花怒放,打得更加灵活机动,或许他们也因为年轻,想得到女生的所谓认可吧。
最后在各自的表现下,连连让对方得分,这样的比赛总是那样不欢而散,而看着的女生,一看自己加油的队输了,更是一会儿便散去了。那是对于这样的分东离西,心里免不了抱怨,免不了争执,但对于大院的孩子哪有什么隔夜仇呢,一会就又是好兄弟了。
6
因为晓东的运动神经好,好不容易混到个风声水起,没想到世道突然转变,恢复了高考,那些努力学习的“乖宝宝”一下子成了大院那些所谓坏孩子补习的老师,哎,真没想到,真是风水轮流转那。
晓东就因这儿时的调皮,动手能力非常强,也因喜欢看连环画,语文功底还算可以,可是别人身经百战的理科功底,那可是一点也比不上。晓东的妈妈可是急坏了,想想离高考也不过大半年,自己儿子的未来就是这至关重要的考试了,便火急火燎介绍一位院里成绩好的孩子为他补习。不补不知道,一补吓一跳,可能是晓东的时间都放在了玩上,理科基础几乎为零,别人教的粗浅知识他也听不懂,那可怎么好呢?
不过晓东的人缘还算不错,最后终于在离高考半年时院友的推荐下,认识了读书小有名气的,小王老师。小王老师虽然没比晓东大,但比起晓东的稚气未脱,则多了一份成熟的气息,第一次敲开小王老师家的门,一家热热闹闹的招待,那可是一会儿端茶,一会儿送水的,热闹极了。
晓东还不明白这高考的重要性,他大意凌然,竟幼稚的问小王老师,“王老师,这一年一度的高考意味着什么?”
小王老师,微笑的说着,“读书自然为了追求真理,而高考就是寻觅真理必须跨过的坎。”
是啊,这样的回答,我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晓东则是直白的说出了每一个人听到时的第一反应,“真理是什么?”
小王老师拖了拖眼镜,娓娓道来,“真理就是指引我们前方的光明,真理就是打破无尽黑暗的利器,更是我们活着所寻觅的最终支点,简单说就是在知识中寻找能为其终身付出的目标吧,而高考就是这目标的垫脚石。懂吗?晓东!”
晓东虽然觉得云里雾里的,但小王老师说话时的表情,确实好似英雄主义故事中的主人公,好似发着光,晓东似有似无的点了点头,在一句“我们开始吧!”小王老师便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复习资料,上起了课。
小王老师说起话来,文绉绉的却简单易懂,从这时起,小王老师便在晓东眼里形象高大了起来,他也想像小王老师般,意气风发地说出书里那些陌生的公式,与一些大科学家、哲学家所发明的理论与思想,每次还分析的头头是理。
7
有一次辅导已是深夜时分,黑夜笼罩着整片早已沉睡的大地。
小王老师看着晓东的眼皮都要粘住了,小王老师亲切地说道,“今天就到这儿吧,你饿吗?要不要我去给你下碗面?”
好似平淡的语言,却随着口水四溢,而让晓东心里充满了温暖,看着小王老师从厨房里满头热汗的端出热腾腾的挂面时,心理突然有些明白了,知识带着改变人的力量。而那天晓东便就在小王老师家睡了一夜。
高考急迫而来,晓东更是努力,晚上看书看到不会的地方,也会深夜毫无顾忌的跑到小王老师家,问个明白,可是高考还是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没考上,但对于小王老师的补习也不是完全投入无尽的深海,还是使晓东进了卫校。晓东也是心花怒放,只是半年的时间,却好像改变了晓东一生的命运走向。
考完时,和小王老师一起庆祝的时候,面对着小王老师和他父母的祝福时,晓东也是鼻子顶到了天花板。而小王老师的母亲就是儿时经常送饭的张阿姨,她与晓东的妈妈是认识,也是好朋友。
8
那时大院的人情就像一张网,温润的充满了整个大院,晓东更是身在其中,不觉其珍贵,直到他踏上了工作岗位。才发现那时的大院真是温暖的港湾,给了无数孩子快乐的童年回忆,在厂里的你争我夺,真是没有一丝情面。
晓东在卫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厂里医务室工作,第一次来到不属于院子的外边世界,晓东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就是作为医务室主管的李医师的百般考察,先是一位厂里的工人,手背上被划破的长达3厘米的口子,鲜血滴了一地,而这位受伤者也像被九条蛇缠绕的拉孔般面目狰狞,说起来也是血淋淋的怪吓人的。
没想到这李医师以老卖老的吩咐晓东到,“快给这病人缝和伤口。”
晓东在高考时终于知道了知识的意义,自然在卫校学习时也是认真仔细,再加上他强大的动手能力,虽没有成为一个数一数二的医务工作者,但知识还算掌握的牢靠。
晓东就按照着学校里的步骤一步步来,伤口清创、消毒后,缝合、包扎,而后就是抗感染,做青霉素皮试,破伤风皮试,大家可能以为这样的皮试就是挑起来在皮肤上打一个小包,那时设备简陋,医务室的青霉素都只是浓缩粉末,要先稀释到百分之一的浓度,万一浓度一高可是会出人命的。可李医师却只想探探这小子(晓东)的底,给他一个下马威,顺便把晓东赶走,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独享,不顾及他人的生命。
晓东三下五除二,便完成了稀释,虽是第一次做,但在大院培养出的大胆使晓东,大义凛然的屏住呼吸做起了皮试。在十五分钟的焦虑等待中,晓东也汗流浃背,毕竟那也是夏末初秋的日子,终于工人在皮试后二十分钟,没有任何反应,晓东和工人才松了口气。
工人问晓东,“你的技术不错,一定经验丰富吧。”
晓东背后丝丝凉意,尴尬地笑着说,“给真人缝合我也是第一次。”
工人笑着说,“真是把我吓出一身冷汗,但看你这小子我就知道你行。”那工人突然看了看远处的李医师后,小声说道,“这里老头马上就退休了,以后还要你给我们的小毛小病作诊断那。”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牡丹烟,给了晓东一根。
晓东在百般推脱下,还收下了。最后送走了工人,还把地拖的干干净净。
9
那李医师看着晓东这般仔细认真,似乎也无可奈何默许了晓东的存在。小小医务室,也因为晓东年轻稚气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这只属于邻里之间的人情网,也在晓东的身边慢慢延伸。
晓东那时又好像回到了那个最年轻的时代里,直到晓东听到无数次,似曾相识的对白,那天
正是和现在一样的秋天,秋风阵阵吹的那真是人心晃晃,晓东那时也是二三十岁的风华正茂,没什么心事。医务室的工作也十分上手,于是便有空做起了他最爱的艺术事业。上班时,没人便拿出他的画小心实践,下班也是话题离不开艺术,活着真是滋润,而李医师也退休归隐了。
当时他也有个称兄道弟的朋友,叫小庆,在这儿厂里混得也算蛮好,更坐上了科长的位子。有一次,晓东刚要下班离场,便迎面而来秋天的淅沥小雨。
晓东无力的叹息道,“连这雨都和我过不去,还是得,上去拿伞啊。”
路过小庆的办公室,看着小庆办公室灯还亮着,门虚掩着,便想进去带这好朋友一起走。晓东刚走到门边就看见,那天的小庆与往日不同,平时小庆也算是平易近人的好朋友,善良领导,可不知为何那天的小庆,则是一脸轻松的好似露出了原本的样子。
小庆对另一个“皇亲国戚”诡异的说着,“你看,我混得不错的重点就是要懂得平衡人真实与虚假的关系,更要懂得人与金钱的关系,领导你说对吗?”
另一个人背着晓东,虽看不清是谁,但吊儿郎当的模样估计就是这厂里最牛的“有关系之人”。
他似有似无的诡异的笑声从门缝里传出,而后说道,“这点上我可比不过你,轻轻一挑拨晓东这有众人心之人,便轻轻松松做上了科长,真是厉害,要是让晓东知道你在利用他,会不会很有趣呢?”
原来这“皇亲国戚”早已在玻璃的反光中看到了晓东的虚影。那时晓东一肚子气,心里还有一丝希望,希望小庆有个合理的托词。
小庆又说,“那朋友不就是用来利用的吗?现在不用更待何时啊。我有一件秘密,要告诉你,我就告诉你一人,你是兄弟我才说的··········”
似曾相识的语言,这样的话,晓东也是听了好几遍也信以为真。
在回家的路上,他恶狠狠地想要让这雨狠狠的淋湿自己,这才发现这社会上的人不可信,而自己还傻乎乎的相信这人情的变异。
那天的雨的确浇醒了晓东。他也明白这样的话,他可以对一个人说,也可以和成千上万个人说,晓东开始怀疑起了这个曾经是所谓兄弟的小庆,或许他开始不在意别人的谈话,更开始了对于“朋友”这个词语有了新的定义了吧。
以前大院的孩子们可以为了打架帮忙而扎破头,回想这样的大院情愫,温暖着那时晓东的心,但时间不会让他回到过去。可现在所谓的兄弟却是一个贩卖“秘密”的“秘密”贩子。雨中晓东前所未有的觉得感到可怕与恶心,可以前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真是对于这社会的人,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
“呵,这人到了社会真的不一样。”
这样的话里似乎还粘连着对于小庆能爬上如此高位的佩服,更是觉得没有一个人可以真心以对,或许只有亲人才是他最后的依靠吧。
10
从此晓东变得少言寡语,就连最干燥的秋风也风不干那颗在大海中,光滑而棱角分明的心,时间就是一切最好的证明,他穿过时间给予的历练,千转百回,大半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直到那天他又来到了篮球场,秋风瑟瑟,千数万木都穿上了秋天特有的金色,只有这傲骨的松,不愿披上这秋天最好看的外衣。其实晓东也在这万般不愿舍弃下,变得只能用刚强的刺刀保护自己最后的一丝勉强。
突然在不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还推着一个轮椅,那坐在轮椅里的人也是那样熟悉,但过了这么多年,好像也想不起来,但好像他们一眼认出了晓东的淡眉大眼,他们对着晓东笑盈盈地走来,他们的笑容是那样谦和,那样熟悉,直到沿着大院宽广的水泥走道,缓缓走到了晓东身边。
那位轮椅上的老太太,死死握住了晓东的手,说道,“你认不认识我?看见你我就想起你妈妈,你爸爸妈妈人可真好,每次都愿意帮助我们这些老朋友、老战友。”
晓东想着已纷纷离世的父母,好似看见了老去的父母,双目满盈,好似看见自己母亲的孩子,好似有一丝心绪牵动了久违的温暖,“你们是?”晓东好奇的问道。
“怎么连你的小王老师,你都不认识了吗?是不是老的太快,连你也认不出我了。”小王老师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发丝,没想到在这熟悉眼镜的映衬下,那已是黑白相间。
晓东指着这轮椅上的老太太说着,“这是王阿姨?”
小王老师则说,“什么王阿姨?是张妈妈。”
“对对对,是张妈妈。为何她握住我的手不放呢?”晓东疑惑的问道。
小王老师则说道,“人老了嘛。总会有些东西舍不下,就是这老情怀。”
晓东心里充满了温暖,更是明白了这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感叹道,“你们在我心里那可是改变我一辈子的人,怎么可能就因这时间的变化而磨灭呢!真是谢谢小王老师啦。”
晓东也不自觉的笑了起来,那位老太太更是一口一个晓东的叫着。
11(end)
晓东有些莫名的感动,他没想过自己也会因为这小小的握手而深深触动,或许这就是所谓人性的弱点吧。其实大海重来没有磨没晓东的情感,只是让他的心灵深处长出厚厚的保护苔藓,浓缩情感的沉淀。
再看看这空空荡荡的大操场,曾经年轻的身影,历历在目,他们永远穿着这大院儿女们最喜欢的军便服穿梭其间,有的正打着篮球,有的女孩还在周边大声的放肆呼喊,而打球的男孩也听着这呼喊,热血沸腾;有的还是孩子就关心起了因打伤腿而又偷偷溜出去打球的爸爸;有的小楼间都飘起了,让人口水直流的米饭香;有的带着眼镜匆匆而过。
回望那个时代,晓东心里终于变得坦诚,变得踏实,可以真心的说上一句,“我活得这样也算是值了。”
是啊,其实有时总觉得这人情的种种就像这大丽菊的花瓣,瓣瓣分明,好似分开毫无干系,但冥冥中有来自于这相同的花托,相同的枝根所喂养,而每一朵的独特颜色,相同整体模样又使花瓣,虽各有不同,却牵连相依,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院情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