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访问者梁冰倩小姐:(简称:简)
陈子安先生:(简称:陈)
(本访谈录根据冰倩小姐2024年8月21日访谈录音整理,并经陈子安先生过目认可,允许对海内外发表。)
简:……为什么从您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您的文学创作出版与发表的作品锐减?是创作力下降了,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譬如从事其他工作,或身体原因等。
陈:2001年加入中国作协后,我也从南京来到了北京,当时想自已在北京能主持一家刊物,但这个努力,在北京十几年之中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其间,曾一度筹备《商业文化》的改刊,当时负责刊物的一位牛先生,办公场所在北京一所从事对外商业贸易领域的大学里,听饭在学校食堂用饭卡的。但这家刊物的体制与刊物负责人有太多他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难以形成自己文化思想面貌的刊物,因而明智地选择了退出。十余年后,有一位也从部队转业到传媒界的老大哥主政一家部级单位的刊物,对我比较欣赏,让我当执行主编,我执编了创刊号《美丽中国》,创刊号值得自豪的事是在国内刊物界,率先报道了中国轻工优秀品牌产品由彭丽媛同志出访,作为国礼赠送给非洲国家人民,其轻工产品,包括蜀绣、护肤产品”百雀羚“与阮仕珍珠。并报道习总书记首次出访俄罗斯赠送普京总统的国礼:沈绣《普京总统肖像》的创作制作过程。创刊号上,时任中国轻工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同志对中国轻工产业发展的远景展望,反映出刊物所具备的政治高度。在北京的十几年,我一直想真正从事报刊尤其是刊物出版,想实现做书刊出版人的梦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这是一个方面。
简:还有另外的因素?比如……
陈:为了在北京立足,作为职业作家与人文学者,也要接受一些出版商与文化 机构约写图书的写作。如写作国学文化著作《庄子十八品》,这本书出版多了些周折,最后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的书,后来浙江人民出版社把这本书送去参加中国出版业在伦敦国际书展的中国图书展位向世界图书业与世界各国读者展销。还有众所周知的参与写作《中国家长批判》一书。至于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天下无极》,那是武侠小说作品,这只不过是回到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侠小说创作的写作领域而已。另一本引起大家兴趣的是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总裁》非虚构作品纪实文学作品图书,那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的。
简:《中国家长批判》在出版时,用了另一个人主编的署名方式,但我看图书正文主要内容,发现大多数内容是出自您的手笔,这是何故?
陈:这事,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图书署名方式是写我合著图书的署名吧。但现在的署名为主编,这是图书出版商从利益与操作便利考虑吧,他是这本书选题的提出者与策划者,同时也亲自写了个别的篇章内容,也有其他作者参与了采访与撰稿。但最后书商一人署名,并且成为”主编“,成为编著类的图书了。其实,里面主要内容,不是编,而是撰写的,因此,”著“的成分更多些。约写作品,出现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是很常见的,虽然不太合理。
简:我认真拜读过在网上流传的很多出自《中国家长批判》的文章,这本书在当时,社会影响还是很大的。
陈:我接受了图书写作任务后,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领域现状以及中国两千多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历史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研究,发现与反映了当时就已存在的许多当时看似个别现象,但其实蕴含着很严肃与严重的中国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学校教育问题,也有家庭教育问题与社会教育问题。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家长的教育问题,”中国家长十大原罪“是后来传媒总结出来便于流传的说法。当时,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部还就图书专题专门进行了一个座谈会式的访谈节目。央视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是鞠萍姐姐。栏目好象是”午间一小时“?是中午时间档段的栏目节目。不过,央视访谈节目,出版商都没有通知我参加。后来我还是搜索我自己的名字时,附带着因《中国家长批判》这部书,带出了央视访谈节目,我才知道原来央视还做过这档节目,有过这样一个座谈会的访谈节目。
简:哦,是这样啊。里面还有这些故事,被套路了啊。
陈:在国内,作家与学者与出版单位与图书商相比,是弱势群体。出版商出自利益考虑,对作家学者有些设计、套路与针对,从商业社会角度来理解,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简:你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
陈:其实在我一直是一个写作者的同时,还一直是个思考者,对自身际遇的每一件事加以思考,挖掘其所以然的成因。嗯,算是一个早在中学时代就喜欢多观察的,也想得比较多的”少年思者“吧?从小时起,就对文艺、人文与时政、社会科学、文史哲领域的问题感兴趣,喜欢看政治与文化教育等读物,关于政治、文化教育与人文问题。在这里我提我小时候看过的杂志,这些杂志,我的同龄人,知道的不会很多,要大我十岁左右的大哥哥大姐姐这些五十年代出生的甚至要四十出生的人,才对此比较熟悉。因为那是五十年代办的刊物。其中一个叫《文艺学习》。一个叫《新观察》。还有一本工具书,更早一些出版的,叫《新名词辞典》,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一家叫春明书店的民营书店出版的。这两份杂志与一本辞典,对我影响比较大。
简:《文艺学习》与《新观察》?
陈: 《文艺学习》创刊于1954年,停刊于1957年,是中国作家协会的直属刊物 。《文艺学习》是向读者介绍文学创作经验的刊物,封面和插图多采用著名画家的作品,如齐白石、王雪涛、半丁老人、董希文、石鲁等的作品,请朋友们欣赏。 刊头书法 出自郭沫若郭老手笔。 我记得在上面读到 过李准 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还有上面介绍外国电影 ,刊有非常漂亮的电影剧照 ,黑白的 。《新观察 》是中国面向知识界的综合性期刊。1950年7月1日在北京创刊 。初期先后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出版。1954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1959年一度改为散文刊物。1960年停刊。1980年7月10日复刊,恢复为综合性刊物。半月刊16开本 。 后来在1989 年再次被停刊了 ,停刊后再没复刊过。我学生时代在小学时期喜欢看书 ,身边也有喜欢看书的大哥哥 ,从而得到过这两种刊物 。可惜我后来参军 ,所有当兵前的书刊被散失殆尽 。《新观察》 我在八十年代还订过 。 而那本 《 新名词辞典》 给我打开了了解整个世界的窗口 , 知道了许多近现代中外各界名人 , 学 到了非常多的有用知识 。
简(笑):哦,你的记忆力真好。不过,好像我们有些跑题了。刚才您说到,您是少年思想者。
陈:人虽然不算老,但一打开话匣子就容易沉浸在回忆中了。嗯。我说到我小时候是个“思想者”。知道罗丹的思想者雕塑吗?那个蹲在那里严肃思想的人,是但丁。我中学时代有一块十六开大小的雪白的磁板,我在上面用毛笔写一句名言作为座右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句话就是但丁说的。但丁是近现代之际西方文艺的巨匠,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离经叛道的非正常学生,曾被作为坏的典型在学校里传名了好几届学生:偏科。用当时学校的老师的话说:陈建平,文科的知识学的,都超过了大学毕业的了,但数理化与外语,都还停留在初中门口甚至小学水平。哦,我读小学与中学时,把小学与中学图书室、图书馆以及学校所在地的镇上图书馆里,所有我感兴趣的书都读光了:除了自然科学与理工科技术类的以及外语书。在学校对我偏科感到头疼时,我也在考虑生命与教育的问题:因为生命就是时间。一个人的生命,其时间成本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成为什么,又取决于他的成才教育,真不可能面面俱到。
简:也许,这就是您对教育问题长期予以关心与研究的原因,也是您创造生命学的起因吧?
陈:是的,就是出于生命与时间成本的关系问题,让我踏上了研究教育成才与生命学之路。
(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