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用好语文统编教材》学习打卡——拾
P89 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摘录:
“诗教”大约就是诗歌教育,在扩大一些,则是文学教育。语文课堂的诗歌、文学最终的落脚点应该都是立德树人,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安排这么多诗歌作为课文,因为孩子的天性接近诗,喜欢诗,满足儿童“近诗”的天性,保护、培养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
感悟:在教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时,我回想了一下我新授诗歌的课堂模式。古诗词的教授,我一般会遵循古诗四部曲: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在学习《宿建德江》一诗时,我先引领着学生,了解诗题。宿:动词,住宿。建德江:地名。结合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建德江边住宿。还提示学生此诗的描写的地点是:建德江。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孟浩然,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写诗的时代背景。在明诗意时,我是带着学生走近建德江。我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仿佛此时此刻置身建德江中,你就是作者,作者就是你,你会看到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在明诗意部分,我首先是找学生的熟悉的字词去理解:“舟”,小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结合注释理解。泊:停泊。以点带面,在从字面理解诗句:把小船停在沙洲边上。我再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是在一望无际的江边,画面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以此类推,我带着学生理解全诗的诗意,再接着又从写景的顺序展开引导:“野旷天低树”是远景,“江青月近人”是近景。写景即写情,景为情生,情由景起。诗人的客居他乡的新“愁”油然而生,仕途不顺的旧忧,漂泊他乡的思亲之苦,不经意间全部涌上心头。新愁旧忧,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
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此诗的基础知识,认识生字“德”,认识作者,了解诗意,感悟诗情。借用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里,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再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发挥想象力,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去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最后由诗人想到自己,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愁”,进一步引导学生豁达的看淡生活中的困难,去做到润物细无声,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点,为培根铸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