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边城》后,大抵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沈从文在文中这样写道:“由于边地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的确,在这座边远小城中的每个人,都称得上是良善的人。翠翠的天真活泼,老船夫的慈爱慷慨,顺顺的大方洒脱,两兄弟和气亲人,谦虚不浮华,就连杨马兵等一干人,无不具有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等沈从文先生所赞美的品德,恐怕每一个看完这本书的人,都得思考一个问题:这场悲剧,到底应该怪谁?
谁也不能怪,谁也怪不了。只要这个故事的走向出了一点点的偏差,可能最后就不会是一个悲剧了,但若是那样,每个角色的人设,边城的淳朴特色,湘西男儿的豪勇本色……就全都变了,全都乱套了。这个故事,仿佛就得这样子不能挽回地一定要走向悲剧。《边城》此书,写景美,描写美,意象也美,人性尤其美,可在这无限的美背后,却是命运,是生活,是无法抵抗的生命之忧。
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兼具人性之美和生命之忧的文章呢?从沈从文先生的自传中,也许可以得到一点答案。
先生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这一类小乡城,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他的祖父,父亲,兄弟,全都列身军籍,莫不在职务上尽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父亲曾对他自小的聪明寄予了厚望,十分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将军。可他因为那份聪明,便很不屑于课堂上的内容,于是间或逃学,一再说谎。他“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实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他想方设法逃学去看木匠,看蟋蟀,和人打架,绝不害怕打板子。
这么一个乡下少年,慢慢地成长了,在社会剧烈的大动荡下,在“一个小小的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才有个转机,争取到命运的主动权……
在《边城》的题记里,先生说自己是在“老老实实写下去”。因而,这般的美,这般的悲,大抵也是先生自己的眼中的人生吧。
先生称自己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这份叙述足够朴素,以致于我们从这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中,看到了生命无限的美和人生无限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