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一书和《了凡四训》一起购入,薄薄的一本书却在每次翻完几页之后搁浅停滞。今日再次在帆书上看见,阅读量竟达7百多万。
《悉达多》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作家赫尔曼·黑塞,他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去世,享年85岁。这本书分上下两部,上半部是1920年写完的,而下半部虽然篇幅并不是很长,却花了黑塞一年半的时间,在1922年才截稿。
悉达多从一个婆罗门之子,成为一个沙门,然后跟随佛陀听法,之后回到尘世,体会到爱恨情仇,体会到金钱和欲望,最终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跟自己和解,跟整个世界和解,去认识到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
在追寻生活本质与真实自我的旅程中,一个人会经历怎样的徘徊与彷徨,才能抵达目的地?关于这一问题,本书主人公——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将用他求索的一生给你解答。从追随教义修行,到随心所欲,享受金钱带来的欢愉,直至最后放下拥有的一切,来到河边,从河水、身边的万物与众生中体悟到自我与世界的真谛。启发我们不执着于追寻一个目标,而是怀着爱、惊叹与敬畏的感情去对待世界、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灵,走向更开阔的人生。
“我对自己一无所知,悉达多对于我来讲完全陌生,完全没有了解,其原因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我一向害怕我自己,一向在逃避我自己!我以前在寻求真我,……我愿意将我的自我予以分解,剥离,以便剥掉所有外壳后找到那不为人知的最内在的核心——真我、生命、神性以及终极。我自己却在这其中迷失了自我。”
“这是一次多么美妙的睡眠啊!从来没有哪次睡眠让他如此精神为之一振,如此重新获得了力量,如此充满了青春活力!”
“他已经死去,一个新的悉达多从睡梦中苏醒了过来。不过,他也会变老,将来也必然死去,悉达多是无常的,一切形体都是无常的。但今天他还年轻,是一个孩子,这是新生的悉达多,他充满着喜悦。”
有一次他问婆薮提婆:“你从这条河那里学会了时间不存在这个秘密吗?”
“你的想法是这样吧:河水不论在何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不论在源头,还是在河口,还是在瀑布处,在渡船上,在激流中,在海洋里,在群山间,对于它来讲只有当下,既不存在过去的阴影,也不存在未来的阴影。”
“正是这样的,”悉达多说道,“没有什么会在过去存在,也没有什么会在将来存在;一切都是现在的存在,一切有其本质和当下。”
“有一种认识在悉达多那里慢慢盛开,慢慢成熟,这便是有关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他一生长期探索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方面的知识。这一知识无非是在生命之中的每一瞬间对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技艺。它能够对统一进行思考,能够感受和呼吸到这一统一。慢慢地这一想法在他心中像花一样盛开了,也在婆薮提婆鹤发童颜的脸上体现出来:这便是和谐,这是有关世界永恒圆满的知识,是微笑,是统一。”
“当有人在求道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会出现这种情况,他眼中只看见他所寻求的东西,但他什么也不能够找到,不能让任何东西进入他内心,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被寻找之物,因为他有一个目标,因为他为这个目标所支配。求道意味着:拥有一个目标。而得道则意味着自由,内心开放,没有目标。这位尊者,你也许实际上是一位求道者,因为你在努力寻求你的目标,也许你要寻的东西就在你眼前,而你就是视而不见。”
“对于伟大的思想家来讲,透察这个世界,说明这个世界,藐视这个世界,都是重要的事情。但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去爱这个世界,不去藐视它,不去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赞叹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众生。”
黑塞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而这一心路历程又必然由自己来证悟。悉达多重视自身的体验,而不是别人的教义等言诠,甚至对佛陀的教义也不例外。”就是你得自己体会过,你才能够跳脱出语言的束缚。语言当然是一个好东西,文字、书籍都是好东西。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书会教出不同的人,或者同样的说法会教出不同的徒弟?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体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语言只要说出来,就一定代表一个片面的观点。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名之为道”,就是实在不得已才用一个“道”来代表这件事情。
内容来自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