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事物变化之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
对于这一古人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的智慧,虽早已达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为戒的人却并不多。比如历史上的名人智伯瑶,本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一点就一统中原,可是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他聪明的脑袋就被“反”成了夜壶。
春秋时期,中原霸主晋国经过常年的争霸战争,国势渐渐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为营,相互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赵、韩、魏。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野心不小,对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视眈此。于是他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其实是想借公家的名义来霸占其这些土地。
02
智伯瑶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对此也心照不宣。但是这三家当时还没有坐在一条船上,韩家首先割地给智家,魏家一看这形势,也不敢得罪智伯瑶,于是最后只剩下赵襄子寸土不让。火冒三丈的智伯瑶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寡不敌众的赵襄子最后带着兵马撤退到了晋阳。
智伯瑶围攻了晋阳城两年多也没有攻克下来,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办法,把绕过晋阳城向下流的晋水向西南边引来,就可以淹了晋阳城。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智伯瑶得意得昏了头,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去显摆他的金点子。韩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正好提醒了他们,说不定有一天自己也会遭此厄运。
正好赵襄子派人偷偷摸摸找到韩、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决定反过来结盟攻打智伯瑶。可怜的智伯瑶还在做着黄粱美梦的时候,被赵襄子一刀砍下了脑袋。赵襄子还是觉得不解气,又把智伯瑶的脑袋做成沥水用的容器,“夜壶”这项发明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会遭遇如智伯瑶的悲惨下场,但在物极必反的规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承受“过度”所带来的后果。
03
如想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唯一的办法便是把握好物极必反中的“极”。这个“极”的界限究竟在何处,冯友兰先生曾做出过回答:一个可以适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无法划出来的。就像我们平常吃饭,吃得适当,就对身体有益,吃得太多反而会生病。究竞什么样的分量才算合适,那是因人而异的。
或许我们无法明确每件事的“极”在哪里,但只需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只要用心把握,照着平易的大路走,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一样能避开物极必反的魔咒。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物极必反、盛极则衰,若我们毫不保留地去做一件事时,最终的结局也许更多的是过犹不及。
无论是饮食、情绪还是人际交往,都要有一个“度”,唯有知度,人心才能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