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张
距离清明还有六天,距离本月结束还有两天。
然而我还有近两万字的书稿没写,更糟的是我还是保持着不急不慢的心态,还在一遍遍纠结于到底要不要离开这座城市、要不要换个行业?天秤座的纠结再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这座城市又被称为“魔都”。我特意查了下,“魔都”这个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村松梢风大概是第一个把上海称为“魔都”的人吧。此后,这个词被许多人用来形容上海那错综迷离的世相。
似乎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魔都,一开始我却丝毫谈不上喜欢,更没感觉出它的“魔性”。
无非是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我能想到的一切似乎都是与它金融中心的头衔挂钩。或许是圈子太窄,或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
直到呆到第三年,辗转了一些城市后,才慢慢的发现自己被一种魔性缠绕,由最初的难以习惯到现在竟有些难舍难分。我也说不上为什么喜欢,也许是这座城市够大,你每天总会遇到新鲜的事、有趣的人,或许是这座城市够开放,能够拥抱多元的文化,你可以体会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选择你想过的生活方式;或许是这座城市足够的公平,不需要找那么多关系,不需要走那么多后门,可以没有学历,只要你真的有本事······凡此种种,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喜欢上这座城市。总而言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巧克力盒子,你总会在其中找到一颗你喜欢的。或许我就是喜欢上这种海派的文化。
既然喜欢了,为什么又要纠结要不要离开?
正因为它是魔都,它是金融中心,它是东方的巴黎,它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在这里你常常感觉到自己身份的渺小。去一家公司实习,你的前后左右说不上都是北青复交,甚至你会很荣幸的发现你的上司很可能是来自哈佛、牛津这些似乎只会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学校。除此之外,你需要忍受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交通,动辄不断上扬的房价,以及由此带来的三天两头不断变化的房租。这所城市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同时也见证着一个个青年挥洒了青春但是最终梦想破灭。它就是这么现实。
为什么要换行业?
所学专业是新闻传播,在一个传媒资讯发达的当下。似乎这个专业大有发展前途。但是深处其中的人知道,这个专业正处于岌岌可危之势。传统的新闻机构在转型,报纸大面积死亡,电视在转向综艺娱乐,连以往那个象征纸媒良知的南方周末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在一个人人皆可为记者的年代,传统媒体记者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曾经多少有着新闻理想的学子因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选择了传媒,多少人因为读到南方周末那句发刊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热血沸腾,多少人因为荧屏上的白岩松、柴静而去追寻新闻理想。这一切,似乎都是昨天,如今都已远去。在一个动辄谈物质利益,谁有空跟你谈理想,哪些所谓的情怀也可悲的沦为商人营销的噱头。
既然喜欢这座城市、这个专业,为何又要逃离?
这正是天秤纠结的地方。天秤给的答案是喜欢不等于合适。喜欢但是能不能在这个城市生存,能不能过得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真的是两码事。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因为没钱交房租而不得不转行做公关,国内的某大报的调查记者跑了十几年一线,还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到头来,真的是理想在支撑他们一路走下去,但是这理想的光芒到底能照耀多久,当面对柴米油盐、孩子家庭、父母老去,又该如何面对?
我们身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一个马克斯·韦伯笔下描绘的工具理性为指导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版本,在一个做任何事都在讲求效率功力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谈谈理想,谈谈人性,谈谈关怀?这也是西方社会一百年前甚至当下还在继续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我想说的是理想更加的重要,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情怀,人真的只会成为一架被摆弄的机器,这架机器只会追寻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再多的物质能够填补你内心的空虚吗?
天秤座的人给不出答案。但是我相信越是这样的时代,理想更加有价值。我可能会换个行业,但这不意味着我离开,因为只有理想的破灭才是最终的离开,何况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我还是会继续坚守。
或许你也处在即将毕业之际,你也在面临着纠结的选择,你也在忙碌的工作之中开始迷失不知方向。我没有资格告诉你该怎么怎么做,但是我愿意分享我的看法。
如果你放弃了,那么也只能说你真的不够爱,如果你真的爱,那就坚持吧。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2016年3月29日
文荟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