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息加工的观点
信息加工论的研究者从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认知的特点。他们将人脑和电脑做了一个类比,电脑的工作过程就是,输入信息,加工,输出答案或者解决方案。信息加工论的研究者认为人脑的思维方式也有同样的一个过程。大脑和神经系统就是"硬件",搜集和理解信息,并利用策略的心理活动就是"软件",最终的结果也是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和决策。
硬件和软件同时都会制约认知能力。
比如,1年级的儿童一次性能记下2.5个数字,4年级就发展到3个,成人大约为3.5个,这种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大脑成熟程度的不同造成的。这就是硬件影响认知能力的例子。
再说软件的发展。比如说,做算术题目。很小的幼儿,在被问5加3等于几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先从1数到5,然后在数三个数字,最后得出答案是8,这叫"数数策略"。还有的幼儿会直接从5开始数,然后暂停之后,数6,7,8,这叫"最小策略"。最复杂的策略就是"记忆提取",他不用数,直接说出答案8来。这些不同的策略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经历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复杂的策略会更易于胜出。这些策略,也就是软件的发展,可以是在生活中观察学习到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学校里学习到的。
再来说说记忆吧。
儿童期的时候有两类记忆,事件记忆和策略记忆。
儿童会把自己的经历编成脚本,这样,他们可以预测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说,当一个大人问孩子,野营如何的时候,他会回答,"我们醒来,吃完饭,再睡觉,然后醒来,吃早餐。"完全没有提到野营中其他在大人看来更激动人心的事情,这是因为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情不包含在儿童对日常活动的记忆脚本中,所以,需要大人提醒,他们才会回忆起那些事情。比如,如果大人问,那么你觉得抓蝴蝶好玩吗?儿童就可以讲述很多和抓蝴蝶相关的细节。
这让我想起我儿子小学时候的日记,脚本记忆啊。
策略记忆就是有意识地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比如记忆电话号码,秦始皇什么时候统一六国,去迪斯尼乐园怎么走等信息。这个部分的记忆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促进记忆的方法有"复述,组织,提取过程"。
复述就是不断重复,最简单的方法,看过天线宝宝的宝宝们都懂。
组织就是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分类,组成信息块。比如我们把一堆单词分成餐具,交通工具之后,就更容易回忆出来。
提取过程的意思给予孩子更多细节的线索,他们才能更好地回忆出信息来。
记忆能力与儿童的知识储备有关,在某一领域储备了大量知识的儿童,就更容易记住这一领域的新的信息。也许,不要把孩子送到超级记忆培训班,带着他们读书,看世界,反而能得到一个敏捷活泼的聪明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