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美】艾瑞里著。
外国人写书貌似理性偏上,都喜欢列举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挺有意思的心理学理论,摘录至此,留待以后温习。
一、相对论的真相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比较,比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选择和幸福度。商家有一种价格诱饵的方式去做促销,原本两种旗鼓相当的产品A和B,如果加入一种诱饵-A,会凸显出A的优势,更让人觉得A比B强。个人觉得如果参透这个理论,这会是很有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二、供求关系的失衡
人类行为一个重要定律: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幼鹅效应与锚定:第一印象很重要。人们对一件商品的第一价格印象会形成印记,从此成为锚,来界定其他同类商品的价值。
羊群效应:类似于从众效应。人们热衷于跟随大众的选择。而同样的人们也会跟随自己第一次的选择,不断的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最初的选择,一次又一次。(这个效应我感受特别明显,每天中午吃饭,总是会选定一家餐馆,一天一天吃同样的午餐到烦为止。)
三、免费的代价
零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价格表示法,还能唤起热烈的情绪,成为非理性兴奋的来源。
人们会因为免费的刺激,去购买自己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
四、社会规范的成本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是生活中两种交易模式,如果被打破,很难找回最初的平衡。
与人相处中,要正确把握好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度,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高。
五、性兴奋的影响
人体内住着两个“我”: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节制的谦恭和难耐的激情。
弗洛伊德学说里,我们每人都包含一个黑暗的本我,一个自我和一种能不可预测地从超我那里攫取控制权的兽性。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不管每个人看似多善良无害,都低估了激情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所以情绪激动时不要做决定。
六、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短暂冲动的影响使我们偏离了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
而设定期限并不能改变人们拖沓的恶习。我们需要有外界强制的控制措施增强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我们远离拖沓。
自设底线,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推向正确的方向。
七、所有权的个性
本章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何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永远估价过高,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情感成本。而对方认为物无所值是因为他没有相同的情感经历。
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
1.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2.我们总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3.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所谓买卖不一心,从此处得来。)
八、多种选择的困境
人们总是希望面面俱到,反而得不偿失。这个困境有点像那个丢了西瓜捡芝麻的猴子,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生活中有很多扇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打开一扇门。
遇到选择困境,我们需要关掉一些门,顾及那些更有价值的选择。
而一旦选择,就不要留有余地让自己念念不忘。
这是一种内耗。
果断选择,一往直前。才是生命该有的形态。
那些在犹豫不觉中失去的生命力,无法再弥补回来。
九、预期的效应
本章提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预先知道别人的评价去做一件事和做这件事之后去看别人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
当你参考了别人的意见或观点,你的体验和想法就带有了偏见,打上了别人的印记。
同一件事情两个人的观点截然相反,因为他们心中偏帮的人或事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偏见。
毫无偏见的第一印象会提升事物本身的价值。
十、价格的魔力
商品越贵质量越好,是大家共同的认知。
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会带给人安慰和希望,从而忽视掉客观事实。
本章告诉我们,其实心理很强大,足以改变我们的生理感受。
十一、人性的弱点
十二、企业的特权
这两章可以放在一起看,都是分析诚实与不诚实的界限。
不可小视道德准则的力量。
同样的情境下,道德准则比自我约束更能限制人们的行为。
而当现金变成非现金的货币或者物品时,会大大增加人们不诚实而贪小便宜的几率。
因为物品会降低人的内疚感,从而无意识的进行欺骗行为。
人的欲望是没有底线的。只能精简,不能消灭。
现金交易可以检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契约的提醒。
十三、啤酒与免费午餐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个人需求会受到群体属性的影响。
在公开行为里,人们更普遍通过对别人行为的比较,来突显自己的独特。而私下的行为,则更遵循自己内心的需求。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有时候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而另外一些时候,人们的公开选择更容易从众来表现对群体的归属感。人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受到大众的影响。
******************************************************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心理学解释。
很神奇。
你以为你是特别的,你一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
但心理学会告诉你,你只是众多心理模型中的一种。
你的生活,离不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