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1.4——1.6)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我工作尽力没有啊?我对朋友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学习没有松懈啊?
随记:曾子就是曾参。《论语》的编纂者里,有很多是曾参的学生,理由一是《论语》提及曾参必称“子”以示尊敬,二是《论语》记载了很多曾参的言论,而且是曾参对学生说的话。比如《泰伯第八》第一章里的“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曰……”等,三是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去世后,曾参影响力很大,学生很多,包括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后来孔伋又讲学收徒,其中一个叫孟轲。所以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地位仅次于孔门十贤之颜渊。后世建孔庙,五大圣人一主四配,“至圣先师”孔子身后边跟着“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孔伋,颇有点“四大金刚”的味道。
曾参和他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曾点很早就跟着孔子学习,在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里,还记着曾点被孔子表扬“吾与点也”的故事,可见其潇洒。
对曾参的名字“参”的读音,至今仍有分歧,很多人念“身”,从《说文解字》开始,到朱熹,到王力、杨伯峻,都是这么注的。不过《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古人的名和字意义相比附,曾参的字叫做“子舆”,“舆”是“车”的意思,那么他的名也就应该是与“车”有关的,所以应读“骖”,驾车的意思。(季文:《“曾参”之“参” 读音辨正》)
曾子这三个问题,讲的是忠、信、学三个方面的自省,可见其对这三个方面的重视。
第二条讲“信”。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的时候,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把“信”放在“耻”、“孝”之后的第三层次。曾子的志向和孔子比起来,是小的多了。不过也比“今之从政者”,那些“斗筲之人”好多了。
第三条的要求其实倒是挺高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曾子每天自省学习,至少孝悌谨信,泛爱亲仁是行有余力的了。
所以,不是曾子层次低,实在是孔子眼界高。
无论如何,曾子每天自省的生活态度,是很现代的。自省,方能有自知之明,反躬自省,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一要敬业诚信,树立威信,二要廉洁爱民,获得支持,三要尊重自然规律,搞好农业。
随记: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辆兵车不算是大国了,晋国是霸主,那时候有兵车四千乘。这里不涉及一个中等国家怎样在王霸世界立足的问题,孔子给出的方案,还是内部团结,抓紧生产这样一个传统的思路。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呢,如果人品好,孝顺父母、兄弟和睦,做事能干,认真讲信用,为人又和善,跟大家关系都好,能替大家着想,这样的年轻人是块好苗子,如果还有自我提高的想法,那就教他读书吧。
随记:“君子务本”。什么是为人的根本?孔子列举了三方面的德行,最后才提出了“学文”的建议,可见为人之“本”不在于读书多少,不在于知识多寡,在于“德行”,这是孔子对“仁德”的最高评价。
丈人见孔子,问:“邻家有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曲阜,迷艾陵。请夫子保媒。”
子曰:“现在留在曲阜的好男人不多啊!君子呢务本,身高、学历、工作经验什么的都不重要,关键是人要好!我有个学生的儿子挺好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有个习惯,每天都要对着河问自己三个问题!”
附:孔子学生的大概情况(转自网络,出处不详,敬待告知)
孔子一生,据史书记载,教导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从学生们的年岁,以及他们的籍贯,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中,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以后到45岁之间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概年轻7、8岁到15岁之间。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岁以后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30岁左右,以鲁地、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外国,停留最长时间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此段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有成就,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不少他的生出仕於多国,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为邑宰,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於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70岁之间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六经。所收弟子有来自多国,而以文学、言语见长。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
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
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
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
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
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