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为了什么?怎样阅读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最近我在三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1.教我用 RIA 便签法读书的 —《这样读书就够了》
成人究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这本书告诉我们有三大原因:没时间、都不懂、读不进去。
如果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当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但如果是一个阅读片段呢?恰好片段带来的启发又是可以试着用于实践的方法呢?这不就解决了没时间的问题。
而读不懂,往往是忘了把学习主体作为自己。一个小片段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让我们用于实际生活去解决问题,就已经是书本对学习者的最大贡献。
读不进去则往往是因为在乱读,也就是没目标。所以,读一本书之前,咱都先想想为什么挑这本书?有的书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现在的自己。
RIA 便签法提倡:通过阅读片段,联系自己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反思,再尝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想到以前看书往往是跟着脉络/剧情走了一遭,既没能联系身边的一些事进行思考,更别提对工作有什么改变。而现在我经常在阅读的过程中问自己一些问题:主人公遇到困难是采取了什么方法克服的?我应该学习他哪些方面呢?下次遇到xx事时或许可以这样试着解决。
在阅读中反思体验,在生活与工作中归纳演绎,才能让我们学会在拆解的过程中变革了自己。
2.学会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秋叶,致力于大学生/职场新人技能提升的教育市场,还是写作小能手,系列畅销书作家,标准的斜杠中年。一个能同时从事这么多职业的大叔,得有一颗多么会思考的大脑啊!
而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横行的时代,我们的时间貌似也被分割成无数碎片。那么,体系化的思考框架与碎片化的阅读有矛盾吗?
阅读结构化的专业书籍就好比是建造一座高楼的地基,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则先需要稳稳地打牢基础。而阅读碎片化的文章则可以补充框架内的观点,及时更新自己的想法,这就好比是高楼的装饰让人眼前一亮。思想的高楼越是深邃,就越需要稳固的地基与跟得上潮流的装饰。
快速的获取信息有助于我们思考框架建立的更新与补充;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则是帮助我们有效落实于生活的实践。学会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或许我们也能成为下一个斜杠青/中年。
3.突破“红皇后效应” —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什么是“红皇后效应”?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进步的速度还和周围的变化一致,那么就等于在原地踏步没有进步。
那么如何突破“红皇后效应”,让自己的学习进步成加速度呢?书中的主人公就从导师布置的任务做起:100天33本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什么?这太难了吧!这就像听到要跑马拉松,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永远完不成。但其实,先尝试着行动起来,记录自己的习惯,想想怎么样改变。正如村上春树谈到: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不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地花上时间累积距离。
书里的主人公会每天早起1小时读书,地铁上读书,睡前还要阅读,一天中的碎片化时间都拿来阅读。我们可以先记录自己的习惯,然后按自己方式去优化。毕竟每个人的阅读方式都不同,重要的是形成自己“学习的加速度”。
阅读过程的一小步,改变生活的一大步。
那么,你呢?哪一本书让你对如何读书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