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45起床
数学的出现也是有历史的,它也是为了解决某些现实问题而出现的。只要是现实问题,那么能够解决不就好了吗?何必指定一种正确方法呢?
而且很显然,他们都很反感现在的教学方法,认为把数学「定理」化,不讲源流,只谈最快最省事的方法,尤其是那种让学生记公式的方式,最为可恶。这话简直讲到我心里去啦。(白宇及)
学数学,贵在数学思维、数学思想。
学语文呢?同样贵在语文思维、语文思想。
语文思维,是面对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语文化方式。那么,语文人在生活中有何独特之处呢?
要言之,注重细节、讲究章法、偏好审美是其思维方式中独特的所在。
语文思想,应该包罗万象。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既为事,又为人;既形象,又抽象。
或许以上思考偏于一隅,如果将语文具体化为“听、说、读、写”就容易解答问题了。
语文的关键是信息输入与输出,“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而未言及的“思”是其核心。没有“思”的积极有效的参与,“听、说、读、写”都寸步难行。
语文的最根本落脚点,便是“思”(思维)。文学的,人文的,科学的,都在其中。
如此说来,语文是众科之母,语文老师必然要经师、人师兼善了。
二、继续读美国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埃尔德·沙菲尔《稀缺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19-)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
截止日期是一种还有效的手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产生的时间洗去了,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的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三、继续读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94-127)
整个地球表面约有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了1.5亿平方公里。到了公元1400年,把绝大多数的农民、农作物和家禽家畜全加起来,占地还大约只有1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面积的2%。而其他地方可能太热、太冷、太干、太湿,不宜农耕。然而,正是地球表面的微乎其微的2%,构成了整个历史展开的舞台。
在大约公元前8500年,全球最大的聚落大概就是像杰里科这样的村落,大概有几百个村民。而到了公元前7000年,位于今日土耳其的加泰土丘城镇大约有5000到10,000人,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聚落。在到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肥沃月湾一带已经有了许多人口达万人的城市,而且各自掌理着许多附近的小村庄。在公元前3100年,整个下尼罗河谷统一,成为世上第一个埃及王朝,法老王统治的领土有数千平方公里辽阔,人民达数十万。大约在公元前250年,萨尔贡大帝建立起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浩程拥有超过1,000,000的子民,常备军队达5400人。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在中东开始出现大型帝国: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这些帝国统治人数达数百万,军队人数也有上万人。到了公元一年,古罗马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纳税人口达1亿。有了这些钱,古罗马得以维持人数达25万到50万的常备军,架构完善的、在1500年后,仍然在使用的交通网络,另外还有到现在仍令人赞叹的剧院和露天剧场。
其他地区也各自有其社会发展和政治统一的过程。例如在东亚,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在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小村落,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约有4000万人,税收得以支持数十万士兵,以及共有超过10万官员的复杂朝廷系统。
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间,苏美尔文字系统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符号,成为能够完整表意的文字,今天他们被称为楔形文字。差不多同一时间,埃及也发展出另一种能够完整表意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另外,中国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中美洲各地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前,也都发展出了完整表意的文字。
在公元九世纪前的某个时候,人们发明了另一种部分表意的文字,要储存和处理数字数据的效率一日千里,成为重要的里程碑。这种文字是由10个符号组成,代表从0到9的数字。很容易让人搞错的一点在于,虽然这些符号现在被称为 “阿拉伯数字”,但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而且现在阿拉伯人自己还用了一组和西方颇不相同的数字符号系统,就更叫人一头雾水。之所以现在我们会称“阿拉伯数字”,是因为阿拉伯人攻打印度时发现了这套使用的系统,再加以改良传到中东,进而传入欧洲。等到有几个其他符号加入了阿拉伯数字系统(比如加号、减号、乘号),现在数学符号的基础就产生了。
四、继续读罗根海《中医的文化底色》
中医养生的历史至少有两千余年了。中医养生理论和各种体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再加上个人的习惯和经验,养生之法竟然像一个万花筒一样,让你看后眼花缭乱,甚至有的说法自相矛盾,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正本清源,清除糟粕,回归科学。正确选择科学有效的养生方法,持之以恒,摒弃浮躁、跟风,就会使我们在养生中获益。从中医学理论看,归纳起来,占主导地位的养生主张是“形神兼养”,或叫 “形神相济”“形神兼备”,总之,几种说法意思都是一样的。说到“形神兼养”,不能不提到公元三世纪时代嵇康和他的 《养生论》。
嵇康是古代一位有骨气的文人。因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而被当时的朝廷加害, 时年只有39岁。嵇康在临刑前,视死如归,要求弹一曲《广陵散》而闻名于世。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对养生学颇有研究的大家,他所撰写的《养生论》”一文,合乎古训,符合医理,影响巨大,深受历代文人们的青睐。嵇康主张的养生思想和传统的中医养生观保持一致,他是传统养生观的代表人物。800多年以后,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见到 《养生论》一文,当时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认为他说到自己的心坎里去了,于是,就抄写了几份,分别送给自己的友人。
嵇康认为,历史上长寿的人好像是禀受了大自然的灵秀之气,所以能够完全活到应该终了的生命。要做到这一点,嵇康的主张是“形神兼养”。他认为人的形体是依仗精神来支撑的,而精神是靠形体才能存在的,如果形体和精神互相结合,表和里完全贯通,哪里有不长寿的道理?
那么什么是养生最大的误区呢?嵇康认为,就是自己的错误认识。他根据当时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误区:
1.把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当作得病的开始,忽视病前的健身与预防;
2.从众心理,把大多数人寿命的长短当作自己寿命的长短,不想通过养生达到更长的寿命;
4.忍耐不住物欲的诱惑而怀疑养生的功效。
既然要做到“形神兼养”,就需要“动静结合”。因为养神需静,养形需动。有人说, “生命在于静止”,又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哪一种说法都是不全面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既养神又养生,最后达到“形神兼养”的目的。
养生,首先要做到以恬静的真趣为快乐,到那种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中,去寻求最大的幸福,这样,他的寿命就会与天地长存,这样做也是最聪明的养生方法。所以中国古代养生者,常觅一僻静之处,远离尘世上的喧嚣和物欲的诱惑,置名利于度外,或闭门读书,养花种草,或独坐参禅,清闲自乐,达到心无所思,心无所恋的心境。总之,养神先要养心,以清新寡欲、淡泊超脱为最佳。现代连续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各种压力,可能就是一些年轻人,甚至白领年轻人过劳死或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因。
养体无外乎靠膳食和运动。关于膳食是大有学问的,再好的膳食也不能没有节制,否则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嵇康认为,各种食物都会有助于身体,同时再服用些延年益寿、调整情绪的中药,用它辅助食物营养的不足。不过,也有医学家认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还需药攻”,食品和药品各有其用,它们是有严格的界限的。如果身体健康,吃粮吃肉,靠合理的膳食搭配就可以了;当人有病时,才用药物治疗,两者不能颠倒。这是因为用药和食疗的目的从理念上还是不相同的:用药以靶向性为优,即药物的针对性愈强愈好;而食疗以多样性为佳,即营养愈丰富愈均衡。中药处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以君为主的一种合理组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因此处方中的药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至于运动,中国古人早就通过练习“导引之术” “五禽戏” “太极拳” “八段锦”等健身武术来强生健体了。现在健身运动更是手段繁多,其实每天散步也会有助健康。无论是膳食 ,还是运动,都需要一种均衡,要明白“过当则伤和” “过则为灾”的道理。养生自然有增寿的效果。养生应该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分型、辨证地进行调试。无论养神还是养生,都要做到持之以恒,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时间久了,才会有功效。
养生根本大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大自然的生、长、收、藏四季变化相一致,人体就会处于正常的新陈代谢之中。此外,还要重视情智商的健康,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制阴阳而调和刚柔”,即协调喜怒而安定起居动静,节制阴阳的偏盛而调和刚柔, “如是则僻邪(指四时的不正之气)不至,长生久视”。通过对长寿之乡及超过百岁老人的调查,人们发现,长寿老人一般都生活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都能做到起居按四季调整,膳食合理搭配,劳作一生,精神无忧。
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追逐名利,狂欢暴怒,贪恋声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稳。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