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下班后很晚才回到家,孩子问他,“爸爸,你可以借10美元给我吗?”父亲听完生气了,“如果你只是要这10美元去买玩具的话,我会非常不开心,我每天这么累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后来,父亲冷静下来,孩子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有缘由,于是他给了孩子10美元。孩子又从枕头底下拿出10美元,父亲不解,孩子说,“现在我有20美元了,可以向你买一小时的时间吗?我希望你明天早点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餐。”
我们周围有多少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自己省吃俭用,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为此不惜拼命加班在职场奋斗。但是孩子要么完全托给老人,要么从小送到寄宿学校,自己只管给钱就行。但是却从来没想过,孩子需要的只是最根本的陪伴!
我想下面这幅画肯定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这是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妈妈的伊拉克小女孩,她在孤儿院的水泥地面上,画了一个妈妈,并小心翼翼地脱下鞋子,躺在妈妈的胸口,缓缓睡去……
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
说到陪伴的重要性,不得不提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猕猴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猕猴从猴妈妈身边强行分开带到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为小猴准备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胸前挂着奶瓶,食物取之不尽,另一只布做的母猴,什么也没有,乳房里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按照“小孩儿有奶便是娘”推断,估计小猴会亲近铁丝母猴,可事实则不然,小猴不到饿得迫不得已都不离开绒布妈妈,一吃完奶就赶紧找绒布妈妈。小猕猴与母猴之间肢体的接触凌驾于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后来,实验中这些猕猴成年后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种心理问题,发情了也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让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后,或残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动的代理母猴。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或许哈洛的实验有点过于残忍,实验中呈现的景象令人心寒惊恐,却凸显出亲密情感对于生命的重要,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心理学中依恋理论是这样说的:
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在孩子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陪伴孩子不只是为了多教孩子认字、阅读,有时只需要你在那里,孩子能看到你,TA就有安全感,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幼年时期成长在充盈的爱与关怀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能帮TA建立起最早的、和一生的自信,长大后TA才能带着满满的爱去迎接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可是很多人却忘记了最根本的陪伴,为眼花缭乱的教育理念所迷失。育儿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比如孩子爱捣乱、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叛逆,几乎都可以从最基本的陪伴和沟通去解决。不管多大多难的坎儿,有爸爸妈妈陪着你一起去面对,因为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底气,和最后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