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朔,他身上的标签还是蛮多的。
他曾用手中的笔和他京味十足的辛辣语言、调侃和影响了很多人。他写的书中,很多离经叛道、叛逆的语言,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新领域、新流派“痞子文学”。
他曾这样说过:挤到北京生活的人挺幽默的,买着动辄七八百万的房子,扛着一屁股债干活,整天吸雾霾,完了你问他,为何来北京啊?他说,这里医疗条件好。
~ 1 ~
原生家庭
王朔,195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辽宁。他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哥哥。
王朔的父母和很多革命者一样,早年离开家庭,军队就是自己的家。王朔的父亲家庭出身贫苦,后来经一个亲戚安排参加抗日。1945年后,因为有一定的学历,所以并没有真正扛过枪,而是先进了太行根据地“抗大”六分校学习,在国共内战时在刘邓所属王树声部做侦听破译敌电的工作。战争局面好转后因为其聪明伶俐改给首长当秘书。后来去南京“总高”,一所步兵学校,先是学习,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员。正是在这里他父亲遇到了母亲。
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她出生于一个小资产者家庭,她的父亲早年在日本大阪一间丝绸铺子当学徒,母亲虽是个农村妇女,但非常有主见和刚强,独自一人到日本去找丈夫,在日本生养了几个孩子,生活很艰苦,但姥姥却是个极要面子的人,极力维护一家人的尊严。
1949年王朔的母亲考入长春的一所军医大学,这既是上学也是参军。念了三年军医大学后,母亲去了朝鲜战争前线。从朝鲜回来后就去了南京“高总”当军医,在这里与王朔的父亲确立恋爱关系并结合。
~ 2 ~
成长经历
王朔在南京出生,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后来父亲所工作的学校解散,全家搬迁到了北京。王朔的父亲继续给首长当秘书。
王朔与父母的关系是非常疏离的。他对亲情的极度怀疑,一度在他的小说《看上去很美》中,透过人物方枪枪的口气质问:“人际关系中真的有天然存在,任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情感吗?”
王朔小时候,父母都非常忙,和他见面的机会很少。王朔从小在大院里的保育院中长大,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依然寄居在保育院中,到十岁才离开保育院。
“和那个时候所有军人的孩子一样,我是在群宿环境中长大的。一岁半送进保育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四个礼拜。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集体生活的方式使父母在王朔最初的成长中几乎看不见踪影,尤其是母爱的缺失构成了王朔一生最初信赖感的丧失。
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
王朔7岁,入读北京翠微小学。13岁,又进入北京东仓门小学。14岁,来到北京164中学。
期间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
1976年,王朔怀着当时青年们“匹夫有责”的一腔热血参与了著名的“四五运动”,被关押了3个月后释放,同年夏天他从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但事实上在高中阶段,他并没怎么上过课。
1977年,19岁的王朔参加了解放军海军的新兵训练营,成为一名操舵兵。3个月后,他又去了青岛,学习在部队做卫生员的技术。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被分配到一个部队仓库做卫生员。在那里,他写出来第一篇小说《等待》,并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
1980年,王朔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从部队退伍,回到了北京,并进入一家医药公司,做药品批发业务员。
1983年,王朔从医药公司辞职,自己创业经商,但并不成功,于是开始了专职写作的生活。
~ 3 ~
情感婚姻
王朔的妻子叫沈旭佳,他们还育有一个女儿。
王朔在和妻子沈旭佳离婚之后,曾这样自嘲:“人生这场戏,我算是演砸了。但砸了有砸了的演法”。
以下摘自《我是王朔》
初次见面互相没留下太深印象1984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傍晚,我和一群朋友去北京舞蹈学院,邂逅了沈旭佳。当时,她即将毕业于舞蹈学院中国舞系大专班,曾获全国和华东地区的舞蹈比赛奖。而我刚刚退职,生活无着,和几个朋友合开一个饭馆。我想,第一面我们谁也没有给对方留下太深印象,只是互相留了电话,告诉对方:“要实在无聊可以给我打电话。”后来碰巧我们都“实在没劲”,就互相打了电话,想找点“有劲儿”的事干,于是一起去玉渊潭游泳。游泳间隙,总要聊聊天,一块儿夸夸谁挤兑挤兑谁,这就亲密了一些。沈旭佳挺能聊,像一般大学里的聪明学生一样,话题也挺高雅,集中在上三路。为了显得我也不俗,我把能想起来的听过一耳朵的五个字以上的外国人名,全像说老熟人一样说了出去。有几天,我们俩就像在赛背外国名人大词典。终于,才尽智竭了,也累坏了,各自露出了本来面目。她担心毕业分配留不了北京,我说没钱真惨,都挺发愁,又都互相劝慰,觉得对方的愁不算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愁算愁,两个人又竞相倒出各自不可告人的隐忧,待双方都发觉说得太多时,已经太晚了,对方已由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跃而成为知道自己秘密最多的第一知己。
那些天,她们正在天桥剧场演舞剧《屈原》,我去观摩。沈旭佳一出台便令我瞠目结舌。我不是说她在台下不漂亮,而是说她在台上格外出色。我看着那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不免油然想到:“找这个人当老婆还挺不错。”
按说,我应该马上惭愧。换一个特别有自尊心的人,可能会含悲忍愤埋情而去,可我没有,我大概属于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那类人,当然,我没有去跟她说“我爱你”之类的鬼话,除了“半吊子”,生活中没几个人敢这么大言不惭。事情自然而然地演变着,我们互相不再和其他异性约会,每天只两个人在一起。不久,我去外地一个月,没写信,回来看见她嘴角起了大燎泡,一见面就使劲掐我的手,她愈来愈像我久已期待的那个人。这时,我们谁也没注意对方是干什么的,那些太不重要了。我们都陶醉、眩惑在对方的魅力中。当时我已经发表了一些小说,《空中小姐》也有一定反响,但这远不够使沈旭佳出于势利跟我好。她毕业后分在东方歌舞团,在她的追求者中,和我同样年轻,比我更加头角峥嵘的大有人在,她完全可以不担风险地嫁个注定要出人头地的丈夫。
终于有一天,有人找到东方歌舞团组织,说我是个骗子、流氓,品行恶劣,玩弄女性。东方歌舞团的领导当然吓坏了,找沈旭佳谈话,让她和我断绝来往,说了我的一些“劣迹”。好在我一向不瞒沈旭佳,这些事她都知道,因而没“大吃一惊”,只是鸣谢了组织的关心,照常和我来往。组织上,尽到了责任也就随她去了。毕竟不是过去了,犯不上也没兴趣过多干涉演员私生活,我毕竟还不是个阶级敌人。
… …
1985年,我和沈旭佳合作写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在《当代》第六期发表了。这是我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是我们的感情生活。我曾挺得意地问沈旭佳女主人公写得像不像她,她也挺干脆地回答:“不像。”我懂她的心情,此刻她早已深恶痛绝那种抽烟喝酒、夸夸其谈的所谓潇洒,宁肯别人把她看成一个质朴、老实、纯真的女孩儿。这真让我喜欢。
我经商完全失败了,有段时间我们很拮据。北京有的饭馆是吃完结账,每在这种饭馆吃饭我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吃冒了钱不够当众尴尬。舞蹈演员挣不了多少钱。“东方”是最好的,跳一场也只挣五元钱。舞蹈演员又必须吃强化食品,一月工资、奖金大都吃掉了。后来,我们连快餐店也不大敢进了。沈旭佳是个马大哈,什么东西都丢,那年冬天,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后台洗澡,皮衣、手表都让人抱走了,从摊上买了件旧的短大衣穿上,脸灰灰的像个受气包。我则穿着她练功穿的旧绒衣和破军大衣满处晃。两个人都没手表,上街要看时间,就边走边歪头去看行人甩摆的手腕。那时我真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猫在家里写稿子,希望全寄托在这儿上了。偶尔拿到一笔稿费,就满足一下沈旭佳的购买欲。我和沈旭佳都不会买东西,净上当,花冤枉钱。我给她买的高统皮靴,跟是歪的,她给我买的毛衣是桃红色的。最终还是常穿的那身衣服合体,索性一年四季地穿。反正沈旭佳在我眼里浓妆佳,淡妆亦佳,蓬头垢面不掩国色。
对于名利不让它成为主要目的1986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发表后,我的日子好过了一些,手头渐渐宽裕,人也渐渐扬眉吐气,沈旭佳反倒不那么每天乐呵呵了。有一天,她忽然叹口气,对我说:“我真不想让你出名,我真希望咱们老像现在这样。”我听了这话产生出不尽的喜悦;我真觉得所有称之为“名利”的东西都是扯淡,我决不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主要目的!
我们的感情生活,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改造。过去我是自私、猥琐、心中充满阴暗念头的人,以讥笑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为乐事。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幸运的,没有权力抱怨。我开始怀疑愤世嫉俗究竟是一种深刻还是一种浅薄?经历苦难当然可以使人成熟,享受幸福是不是就一定导致庸俗?那些郁郁不得舒展者的恶毒咒骂,已使我感到刺耳,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确实受了委屈,而不是更大的贪婪得不到满足?但愿受虐心理不要成为我们时代的一股时髦。
我深深地感受着一个人的钟爱,这种钟爱使我心平气和,开朗自信。我有幸遇见了沈旭佳。1987年,我们结婚了。1988年6月6日,女儿出生了。那是代表着全家吉祥的一天,发发顺顺。
女儿出生6年,结婚7年后的王朔和沈旭佳终究没跨过七年之痒的坎。随着王朔的走红,名气大增,交际也更广,应酬变得更多。渐渐地沈佳旭开始注意到王朔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到家也是心不在焉。后来,沈佳旭也听到了一些关于王朔的风言风语,向王朔求证,没想到王朔竟大方地承认了。其后几年,两人的婚姻已名存实亡。1994年,沈佳旭向王朔提出了正式离婚,带着女儿飞赴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 4 ~
王朔说
王朔说: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地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从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惟一办法就是欺骗。----《动物凶猛》
王朔说:爱,感觉不到,就不是。----《我的千岁寒》
王朔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中有我的一个位置,就像我过去相信有一个人在等着我,可我不知道怎么走才能到达,也许已经错过了。 ----《过把瘾就死》
王朔说:你要对我好,就得像个好的样子,一点不讲究只觉得自己好心就可以胡来——呸!没人稀罕! ----《我是你爸爸》
王朔说:善恶不明,该惩不惩,害人的得不到刻骨铭心的教训,受害的也老觉得谁欠了他什么。事隔多少年,一有摩擦就提醒人家欠的情,不管与过去有关没关让人家抬不起头,人家也不高兴。噢,合着你当时的宽大就是为了留个小辫子老揪着,不如杀了痛快。我杀了你的人,你也杀了我的人,旧债一笔勾销,咱们现在谁也不欠谁,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别跟我道歉,我也不原谅你,一报还一报,大家干净 ----《我是“狼”》
王朔说:到头来你会发现,人之不自由,最大的挣不脱就是人与人,亲情,友情,爱情——所有别人为你的付出。我们就是这样紧紧地捆在一起,生于温情,死于温情。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王朔说:我们一生中一直恐惧的是什么?不就是怕白活!----《玩的就是心跳》
王朔说:势力眼,冷脸子, 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说你傻;精明了,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有钱是王八蛋,没钱是穷光蛋。----《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说:真希望在电影里过日子,下一个镜头就是一行字幕:多年以后。----《看上去很美》
王朔说:敢于对抗所有人,把梦做到底,是一种做人的极致。----《梦想照进现实》
王朔说:我觉得你在思想上太关心我了!都快把我关心疯了!一天到晚就怕我不爱你,盯贼似地盯着我思想上的一举一动。稍有情绪变化,就疑虑重重,捕风捉影,旁敲侧击,公然发难,穷原间委,醍醐灌顶,寸草不生,一网打尽。杜小姐,你不是对我不好,你是对我太好了。----《过把瘾就死》
~ 5~
王朔与女儿
王朔对女儿说:
你必须内心丰富,
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王朔对于养育女儿的态度,是洒脱,甚至是任性的。除了对女儿的“爱”以外,王朔最看重的是女儿内心是否强大、是否快乐,至于外在的成绩、成功,在王朔眼里一文不值。
王朔在送女儿去美国读书的时候,给出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保护女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她是念到中考的时候,我说你不要参加中考了,你要考过去你就是傻子,你要考不过去,你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我送她去了美国念书。”
“我说上学你就是为自尊心学习,你学习不好,老师会当场奚落你,你会很没面子。有些老师就会这一套,打击小孩的自尊心。”
王朔说:“有时候老师找我开家长会,那些老师到现在还这样告状,说某某同学品质不好,让我女儿不要跟那人来往。小时候老师就爱挑拨小孩关系。小孩哪有品质不好的?我听了都懒得搭理。”
有人质疑王朔,教育女儿的方式另类,王朔说:一点都不另类,我觉得很自然。我是她父亲,我要不包容她,谁包容她?她要在我这里都没安全感,她在哪儿能有安全感?这是做父亲的责任,她有多大的错误,我都替她担了。
当记者问,王朔是不是太溺爱女儿了。他说: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我一直跟我身边的朋友说,我对女儿没要求,就希望她能够身心健康,每一天快快乐乐,笑口常开!我不希望她做所谓的好学生,虚伪而压力大,小小年纪就跟个大人似的市侩圆滑。朋友都说我是另类,我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从小就教育女儿自立自信,有正义感,诚实坚强,而且学习做一切她能够做的事情。她3岁半时,很乐观,老师都说整天笑哈哈的,而且小朋友欺负别人她站起来就说,在班里威信很高,好朋友一大群。
以下摘自王朔的《致女儿书》
我承认我自私,真不巧让你看出来了,但你不是别人,你就是我的“私”,我做自私考虑时都把你包括进来,尽管你可能坚决不同意。照照镜子就知道,你为什么跟我这么像,一看到你我就特别分裂,你妈也说过,真是“活见鬼”。当年你妈刚怀你我就反对生你,知道生了你就完了,当时惧怕的是内心的温情,没想到是这样的一个魔术,让自己看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心。
前几天和你在网上聊天,你的一句话真有点伤我的心,你大概是无意的,随口一说,你说,做你女儿真倒霉。还记得吗,你上来态度就很激烈,问我为什么几天没消息,一口一个自私,一口一个白痴。我说你怎么骂人,你说跟我学的,还问我为什么没有老郝那样的朋友。我说你不要当愤怒天使,问你是不是因为是我女儿受到别人什么亏待。你说那倒没有。既然无关别人,那就是我亏待你了。
我不是在这儿抱怨,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不能当一个你满意的父亲,至少可以当一个言论自由的父亲。说伤心也请你原谅,毕竟被自己女儿这样说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过去我认为只有你妈才有资格这样说,觉得我对你已经比对所有人都好了,把你视为珍宝,想象自己可以为你死,经常被自己感动,也知道你未见得如我一般想,没想到差距这么大。更锥心的是你说得对,我说爱你,其实最基本的都没做到——和你生活在一起。
一个女儿对好父亲的要求其实很低对吗,只要他能和自己住在一起,这一条没有,再说什么也只能称为虚伪了。你妈说过,我错过了很多你成长中的时刻。过去我还不太能体会她这个话,现在这句话每天都在敲打我。你妈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替你不平,二是责我不懂人生什么重要。也只有你妈,能一语道出咱们俩的不可分,一份缺失就是两个人不完整。
嘴里说最爱你,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使你的人生像残月,这就是我,你讲“倒霉”也不为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希望你的父亲不是我。我小时候这样想过,我那时想将来我要有孩子绝不让她这样想。人家讲,当了父母才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我是有了你才知道孩子的更不容易和无可选择。当年和爷爷吵架,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要求出生的。想到你,越发感到这话的真实和分量。你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处处照出我的原形。和别人,我总能在瑕瑜互见中找到容身之地,望着你的眼睛,即便你满脸欢喜,我也感到无所不在的惭愧。你还是婴儿的时候,只要一笑,就像太阳出来,屋里也为之一亮。那时喜欢捧着你的脸狂亲,因为想,大了就不能这么亲了。抱你的时候也想,怎么办,总有一天不能抱了。
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慌。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很多有过家庭破裂经历的人说,大了孩子都会理解的。我相信。我一点都不怀疑你将来充分观察过人性的黑暗后,会心生怜悯,宽大对待那些伤过你的人。那是你的成长,你的完善,你可以驱散任何罩在你身上的阴影但我还是阴影。在黑暗中欠下的就是黑暗的,天使一般如你也不能把它变为光明。理解的力量是有限的,出于善良的止于善良。没有人因为别人的理解变回清白,忏悔也不能使时光倒流,对我这样自私的人来说,连安慰的效果也没有。
~ 5~
王朔与痞子文学
痞子文学被这样定义:它讲述社会底层的人的思想行为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描写的都是底层人们最普遍和典型的生活状态,和感情矛盾纠葛。
为什么说王朔是痞子文学的代表人物。
首先痞子文学有几个特征。它的内容一定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积极向上、它常常超越传统的价值取向,开拓一个新的方向和潮流,它以诙谐、黑色幽默、甚至是辛辣的调侃和讽刺,与传统的道德、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在做对抗、它貌似玩世不恭,但却能一针见血的犀利的批评、挖苦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弊端、甚至是以口语化的形式,把一种具有鲜明作者特色的观点、立场呈现出来。
尽管和大众审美、或者说和人们普遍推崇的高尚、高洁的文学走向大相径庭,但我们却不能不说这是另外一种文学的真诚。
虽然表象是痞,但是它却能拿来当一面镜子进行对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这样,大家都以这种姿态生活着,以一种习以为常的人生态度,没有进行真正内心的反思和内省,只要和大家一样,然后在某种观念之下,今天一句,明天一句的不断重复,就这样信以为真了,而王朔书中对这些被默认、普遍接受的传统、道德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这绝对不是哗众取宠,却给出了另外一种做人的诚实、自省、包括对时代的自省的状态。
~ 6 ~
王朔被认可的背后
王朔的很多小说都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他也因此声名鹊起、红极一时。
王朔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的受欢迎,以致于即使活在当下的80后、90后,如果细读王朔,也能找到共鸣,究其原因,还是那种经历的共通,大家都是一群身份感缺失的人群。
虽然王朔也是写小说,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甚至和这个人群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语言犀利、辛辣。为什么这样说,看看他当时的处境、退伍转业、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有过大院生活的种种优越感、但现实却失业、前途迷茫。他处于一个中间游荡的身份之中,既不想随波逐流的融入世俗、又必须面对生活的不堪。所以在他眼中,总是有一种不平等的心态,一种被他向往的东西所抛弃,比如他在很多小说中都有一种对过去军人身份的姿态,一种高于平常人的一种内心骄傲,以至于他在很多小说中,很多角色哪怕是吃不上,喝不上,也会骄傲的认为他们比其他人具有更优秀的基因成分。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痞子味的外表,但其实他本质不是痞子,不会做大恶之事,因为他本身就有一种值得自己骄傲的道德底线。但他原来大院的那种固有的身份、地位又被时代的变迁打破,失去原来的地位和平衡,于是他也就丢失了原来的自己,对未来的迷茫,从而产生一种对现有时代的反叛。
王朔塑造的角色,大多数都不会向世俗低头,他们认为世俗会损害他们的梦想,他们也不会按部就班的生活,因为他们恐惧这样有秩序而默默无闻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平静的生活背后就是平庸和猥琐,于是自由和欲望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不能跌落到平庸里面去。就算在极度的失望中,也要有一种内心的潇洒。
这些种种,其实更不可言说的在描述我们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尴尬处境、只不过,在几十年前,王朔先于我们经历了这些痛楚。
~ 7 ~
素一说
还记得看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过把瘾》,那时候年纪还小,不懂里面要表达的爱情语言,但是朦胧之中感觉到,这讲述的是一个抗争的故事。如今时过境迁,爱情的种种束缚,早已经不是我们想讨论的核心,而是透过爱情,想要探索一翻心灵上的洒脱与自由。
王朔作为这部剧的小说原作者,尽管他一直标榜自己最痛恨文化人、知识分子,但我却以为,他虽然没读过大学,但是他却是一个内心丰富,具有极高文学素养的人。当然,这里的文学素养,我们指的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素养,一个集大成者,不需要什么所谓的科班出身、所谓的教育背景,他能对生活所处的时代、个体的感受这样敏锐的表达出来、诉诸文字,再进而进入电影电视领域,让家家户户知晓,这是个了不起的创举,是开先河式的集大成者。当然,这里的成功,我们不拿金钱和名誉来衡量,因为这些听上去虚无且无意义。
王蒙在他的《躲避崇高》中,这样评价王朔。
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的大白话,绝对的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他的思想感情相当的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地弯下腰或屈膝下蹲,一副与下层的人贴的很近的样子。读他的作品你觉得轻松得如同吸一口香烟或者玩一圈麻将牌…
韩寒说:王朔是我很欣赏的作家。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一有情况,大家一起跳,肯定他伤的轻点。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为他没文化.就单人而言,王朔对中国电视剧和中国电影的推动是最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到现在为止中国最好的电影,不之一。电视剧就不用说了。中国人不讲究谦虚吗,谦虚大发了难道就都认不出来了。王朔说自己没文化,其实已经是在骂人了,藏的深点而已,就像刘翔说自己跑不快一样,那是在骂你们乌龟呢。他是有经典作品的人,在中国,有好的作品但没人叫他大师的人,一定是好的。无论他以后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经足够了。
马未都也曾在《圆桌派》上这样评价王朔,“王朔的文学地位或者文学粉丝是非常多的,他作品的顶峰期,我觉得今天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影响了一代人。”
王朔就是这么一个,绝对不端着的人,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候不一定对,但有着无所畏惧的锐气,嬉笑怒骂间戳穿这世间大部分的虚伪。他笑世人,更笑自己,而且笑自己比笑世人要狠的多。
自从2013年,王朔的女儿王咪结婚,他没有出席之后,整整6年,没有他的消息。2015奶奶高晓松爆料说,王朔的下一部作品是《重写中国上古史》。
也许你说,谁都回不去那个时代,一片空白,什么都赶上了好时候,所以才有王朔的平地惊雷一声响,但是活在当下,依然很多空白,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王朔,即使王朔的成就,有时代成就的部分,但是他个人的魅力,依旧没有那么简单能被复制,更何谈超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