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祖师大德都是在年轻时开始修道,佛陀更是在35岁便已觉悟。
玄奘法师13岁剃度出家,29岁西行求法,所到之处,声名远播。
印象深刻之一:出类拔萃,不忘初心
玄奘在印度求学期间,佛学造诣突飞猛进,即使在大德辈出的那烂陀,也可谓出类拔萃。从道友到国王都敬慕其才,诚意挽留。对玄奘来说,虽然这是佛陀成道说法的圣地,但他西行的目的是广利群生。既然参学之愿已了,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所以归心似箭,无意停留。这种无我利他的发心,深为他的师长戒贤论师所赞许:“此菩萨意也。吾心望尔,尔亦如是。”
印象深刻之二:呕心沥血,牢记使命
学成归来后,玄奘呕心沥血地翻译佛经。因为深感人命无常,来日无多,他对译经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天都要安排进度,如果白天有事不能完成,就连夜再翻。当时,他除了译经,还要履行作为慈恩寺上座的职责,讲经答疑、处理僧事、教诫弟子。因为时间紧迫,他总是“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为白天的翻译做好准备。在这样夜以继日的忙碌中,终于积劳成疾。
印象深刻之三:无我利他,饶益有情
即使在患病期间,他想的依然是大众。当时,因为某些不合理的政策,部分僧尼、道士受到不公平对待。玄奘三藏不顾自己疾病缠身,毅然为之进言,终于使朝廷收回成命,令各地修行者得以安心办道。
至于他自己,往往只能在深夜译经结束后“礼佛行道”,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用于个人修行。但从菩萨道的角度来说,无我利他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而这一点,贯穿了玄奘的一生。不论他在哪里,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只要有因缘,就积极利他,在所不辞。乃至临命终时,还在广行供养,“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