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是舍得的结果
今天把之前随想记录的微信语音整理了几条,内容是关于如何理解场景化学习的意义之一,联系到了英语口语学习时早就有的情景学习法。
当然情景学习法也不是没有人试过,在英语口语学习上早就有情景学习法,只不过这种情景是特意制造的,不一定和每一个想讲好英语的人高度契合。场景化学习也是基于学英语口语的启发,为什么很多人出国生活几年就可以解决口语交流问题,而我们大多数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开口说不出几句话,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在说中文时候就知道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语文水平并非很好,但是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能理解对方说的话,同时基本上可以用语言回应,也就是我们说口语时使用语言的效率很高,这个效率就是对他人的价值,或者说我们之间的语音传递效率较高,所以不用换一个国家,如果你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换到另外一个不熟悉的环境而且整体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时,你也会发现跟新环境的朋友用中文交流会有困难,比如从小在农村长大,突然把你丢到一个科学院,面对一群教授,特别是在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说的中文词语很多你都听不懂,因为你之前所说的词语也在这个场景里使用的频率被大大降低了,也就是你对他们的价值降低了,同样他们说着你听不懂的专业名词,他们的话就无法匹配你想要理解的内容,你们之间的语言传递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这让我想到佛家的舍得,你选择更通俗化的学习内容,则意味着可能没有时间进行专业化深度学习,你选择说出的话对某些人有价值,可能对另一些就没价值。如果把自己的语言作为一个产品对外输出,你输出一个专业八级的语言产品对于大多数人在平时生活中就是用不到的,但是可能对于某一小撮人可以实现价值信息传递。也就是每个人接受语言信息的信道不同,有的高频,有的低频,有的高频低频都有,而你输出只能是一种频率,选择了高频则意味着放弃了低频,选择了低频则意味着放弃了高频。
任何现状都是平衡的产物
进一步延伸,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现状就是大自然舍与得的结果,在舍得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下的产物。人类主导世界,人类需要生存,需要食物,那些符合人类饮食习惯的生物就会变成人类口中的食物,大自然在人类与那些食物之间进行了取舍,当然如果人类无休止地使用资源,结果就是平衡被打破,大自然无法承受人类的生存,必须舍弃人类,换回其他资源,重新进入新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