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天的讲座,从各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身上又开拓了不少新的认知。在听王教授的“家校共育课堂”分享会时感触颇深。王教授语言诙谐、深入浅出的给我们分享如何正确的开展家校工作。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家校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家长与学生。”听到这句话,我便开始思考。是呀!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同仁之间都会抱怨农村家长文化层次底,对孩子的教育太少,导致农村孩子素质普遍偏低。我们抱怨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教育问题则更无用。王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到,“教育是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助力与延伸。”这句话也反应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我们的孩子恰恰最缺的就是家庭教育这块,因此我们面对的孩子素养低。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就要“对症下药。”既然缺,那我们就要补。如何补?也是一个老大难得问题。这里我浅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得王教授在会上回顾了当初他为什么下决心好好读书的事。小时候他的妈妈被家暴后总会语重心长的让他好好读书,今后解救她于苦海。还有那时身为山沟沟的孩子,看到来下乡的知青,觉得他们吃饭、走路是那般高贵。这两个原因是他立志好好读书的动力。一为解救妈妈,二为日后成为像知青一般高贵的城里人。任何人做事都需要动力,孩子们读书也一样。可是,我们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是模糊的,是毫无概念的!因为父母文化层次低造成了他们对孩子和教育是野蛮甚至放任的。所以,身为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肩负知识的传递,在这之上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让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而大部分孩子这股内驱力一来源于父母,二来源于他的眼界。就像王教授一样,如果他当面没有见过知青,他会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和他们山沟沟里一样,都是干着农活,身上散发着汗臭味的农人。
在这里谈谈内驱力如何来?我想内驱力应该来源于自己最重要和爱的人,在孩子们心中父母应该就是重要的爱人。我们乡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要去拉进孩子和父母间的距离。要让孩子真切的了解父母,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看到他们为生活付出的汗水,听到心平气和下父母对孩子们的期望!这些工作如何做呢?我的浅薄的看法是让个别父母现场分享,这是其一。另外,借助视频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基于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个方式更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农村父母远在外地,不在孩子身边。那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布置家长拍摄他们工作生活的真实画面,在视频中真切的对孩子说说想对孩子说的话。这样的方式可以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孩子都对父母有所了解。看到父母生活的的不易。我想没有哪一个孩子不疼爱父母的,当他们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对父母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孩子的道德情操都会更上一个台阶。我们也可以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让孩子与父母语音或视频连线,我们去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我想知识教育也就会变得更为轻松些。
暂时聊这些,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