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自序):
一、
不知何时开始,习惯性记录文字。任何时候,一旦开始敲击键盘或是拿起纸笔,总能沉浸下来,感受当下专注的内心。
偶尔在家中遗失的角落,会寻获一两本记事本,或多或少的会留下各种样式、稀奇古怪的文字记录,歪斜的字体,稚嫩的内容,每每看到,才发现,过去的时光和现在的我竟分开了这么长的距离。
二、
回溯到高中时期,曾萌生过创作短篇小说的想法。还幻想当年的自己能和郭敬明(当年看了《幻城》受到激励)一样的用文字表达对世界向往的那些人和事。
写了几日流水账,便草草作罢,之后也就不了了之。
在我高中时期,科技发展程度还不像现在的无孔不入,能在网络留下的痕迹是少之又少,偶尔和友人的文字记录还需要通过截图的方式来储存。
不过,也都从未妨碍我对文字记录的习惯……
三、
大学阶段,在不适应群体生活的当下,还是选择了用文字记录生活。
这期间的文字,现在看起来充满了对社会的抱怨、对人生的哀叹、以及受到各种不公对待的宣泄。
文字间充满着哀怨的情绪……
以致现在偶尔翻看到,都不知当时的自己哪来的那么多人生感悟。当然,这其实是思维幼稚的体现。
期间的文字依然保持着高中的时期的稚嫩,虽说看待问题的角度要更加深刻一些,但世界观和逻辑性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四、
昨天阅读到了一篇很有帮助的文章,是‘李笑来’老师阐述<写作>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性,其中有几段文字让我产生了思考的过程:
在这样的时代里,有效沟通,显然是最重要的技能,甚至应该归纳到“最重要的生产技能”中去,一个人的沟通效率,从底层决定了一个人最终可能获的资源及其质量,至于高质量的资源最终会爆发成什么,在哪里爆发,那是后面的事儿……但,我们就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以上这段话描述的道理简单、朴实,也是我近年来开始在反复思考的问题。
——到底,我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之中,沟通有效性做到的程度如何呢?
演讲与写作,都是比较私下交流更为高效更具价值的有效沟通方式——说话谁都会,写字谁都会,但,同时对很多人说话,同时面对很多人发表文字,其实并不是谁都会的事情——比例很可能比较低,远远低于1%,否则的话,中国应该至少有五百万成年人善于演讲与写作,观察一下身边,貌似并没有那么多人的演讲与写作大受欢迎吧?
⬆️确实同意得不能更多,论演讲(公开讲话)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人生是否能发生重大转变的核心要素,同样的话题,仅因说话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临场发挥等因素就完全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会直接影响人生的发展方向(大致美国总统竞选,小致家庭的矛盾化解)!
从单位时间销售的角度望过去,“你给一群人讲道理”与“你给一个人讲道理”,虽然不是没有区别,但从时间精力上来看,事实上的区别没有多大,不过,效率却有了极大地提升。而“演讲”或是“讲课”常常还要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在使得写作可以“即时发布”的同时,又能彻底打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
⬆️这是从时间成本的角度去阐释写作的重要性,可以理解为花了一次的时间却产生了乘以N倍时间的效果,从这个的角度出发,写下文字的时间价值被重新估值了。
五、
综合以上的原因,决定开始尝试写作。
写作对于我自身而已,优势还可总结更多的方面
✔沉浸——写东西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话题之中,能体验到心流的快感;
✔思考——其实,出于人体结构自身的惰性,思考本身对大脑来说,就设置了门槛。所以,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能让大脑更稳定的执行‘思考’指令。且把思考的结果通过文字的呈现,又可把思考的过程(复盘)做到更加深层和细腻;
✔表达——写作是介于思考和表达之间的缓冲带,从严密的逻辑思考到最后的话术表达,还有相差着一道鸿沟,所以,才会出现‘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词穷’等一些说法。通过写作的方式,不但可以精细化思考结果,还可以预演整个说话的过程,还可以在成型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六、
写在最后,开篇题目之所以叫胜利的开局,其意在于:一旦习得某个知识点,且转换为自身价值收益的时候,那应该在第一时间去实践,而不是把他贮存在大脑深处!
所以,一旦开始行动那就离成功的目的地更近了一步。
这次开始锻炼写作,预设了几条限制条件:
△只写关于习得‘新概念’的文章,无关生活
△作品反复修改,加强逻辑性和严谨性,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保持一周至少三次的写作频率
△分享到社交平台让周围人发出批评的声音